- 相關推薦
國內外關稅理論研究
國內外關稅理論研究
[摘要]本文梳理了國內外關稅理論研究的現狀,分別從定性和定量研究的視角對國內外關稅理論研究進行總結歸納,有助于我們理解關稅理論研究的發展狀況及國內外理論研究的區別。
同時,分析了目前我國關稅理論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從總體產業的角度量化研究關稅壁壘效應,分析保護關稅率與有效保護率,探討關稅的保護效應和價格效應的分析趨勢,從而有助于彌補我國貿易與產業政策的協調一致,有利于更好地認識關稅的經濟效應,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關稅;理論;研究?
1國外關稅理論研究?
1國外關稅理論定性研究?
關稅政策是國家宏觀政策重要的內容。
關稅理論的產生與貿易理論、貿易政策緊密相關,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重商主義時期,托馬斯孟(Thomas M?)和斯塔夫(W?Stafford)提出了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理論,理論主張利用關稅保護本國的商品,防止本國貿易受外國商品的沖擊,同時提出為鼓勵本國出口貿易,應該減免本國出口關稅。
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中,關稅體現出保護職能。
自由貿易理論的最初倡導者稱之為政治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提出了與重商主義相對立觀?點——?自由貿易主義,他們的觀點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應該自由化,國家應該降低關稅來促進自由貿易,取消其他貿易限制。
在此研究基礎上馬歇爾(A?Marshall)和俄林(B?Ohlin)等人提出了相對需求理論、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理論,有效補充和完善了自由貿易主義理論。
美國的漢密爾頓(A?Hamilton)和李斯特(F?List)是貿易保護理論的倡導者。
漢密爾頓主張美國應該利用關稅政策保護當時美國幼稚工業的發展以擺脫英國殖民經濟統治而發展本國經濟。
通過對相關產業的保護,使其具備國際競爭力。
經過二十年的保護關稅制度,美國工業的發展具有競爭實力。
李斯特認為自由貿易主義只有在兩個工業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中實行才有利于實現雙方互利,而那些落后的國家必須通過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國的工業發展。
凱恩斯(J?Y?Keynes)在20世紀 30 年代提出的超保護主義理論把關稅和就業理論聯系了起來,他認為通過關稅限制來促進順差,進而可以促進國內需求,刺激就業。
20世紀50 年代保羅?普雷斯(Paul Prebisch)、辛格(H?M. Singer)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外圍—中心”理論,他們認為在國際分工中,發展中國家處于外圍位置,自由貿易只對發達國家有利而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因而他主張發展中國家使用保護關稅政策對其國內產業進行適當保護,主張建立合理的關稅保護制度,既不要過分放開也不要過分封閉,循序漸進地放開關稅,通過適度的放開來使本國的廠商和企業參與到國際競爭中。
普雷斯的觀點是從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提出來的,對我國的貿易政策和關稅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2國外關稅理論定量研究?
Krol(1996)、Magee,Terribile and Hornton(2000)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相關研究分析。
Krol(1996)運用向量自回歸的方法,檢驗了日本(1890—1970)的內生關稅模型。
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關稅的變化是內生的,然而關稅的設計并非用來促進經濟活動,而是反應于宏觀經濟的擾動。
在有效保護率的研究領域,Barber(1955)首次運用有效保護率分析了加拿大的關稅政策。
Corden(1966)從理論上對有效保護率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將有效保護率定義為對某種產品生產增加值提供的一種保護率,也就是某一產品相對于自由貿易下單位增加值提高的比率。
Leith(1971)采用CES 生產函數考察了放松要素間替代彈性為零等假設對有效保護率計算的影響。
2國內關稅理論定性研究?
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在邊境設立關卡,《周禮?地官》中有了最早的“關市之征”的記載。
關稅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使用費時代、國內關稅時代和國境關稅時代。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的五十多年間,關稅政策也發生了重大變革,由內向型保護關稅政策到開放型保護關稅政策,再到關稅自由化,正在以堅定的步伐融入到世界潮流。
我國已經把對外貿易提高到經濟發展的國策位置。
在 1979 年以前一段時期內,與當時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環境相適應,曾一度取消關稅的實際征收。
改革開放以后,1980 年 1 月 1 日,國家恢復關稅征收,并于 1982 年對進口稅則的稅率作了較大調整。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1984年修改后的關稅政策為:貫徹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鼓勵出口和擴大必需品進口,保護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保護國家的關稅收入。
并依此制定了 1985 年進出口關稅條例。
1992 年,我國再次調整關稅政策,隨后進行了一系列關稅調整,關稅政策為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并日益向國際慣例和通行做法靠攏。
國內學者對于關稅理論的研究主要從我國改革開放后開始。
金祥榮(1993)對在不同假設條件下的關稅壁壘保護運用機制及效應進行分析研究,比較系統全面總結和闡述了關稅的壁壘保護效應。
同時探討了關稅在矯正生產偏離中的作用和不同市場結構下的關稅保護機制及經濟效應。
楊斌(1995)在其專著中歸納評述了我國稅收理論與實務,綜合整理論述了我國稅收理論的發展歷程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
在貿易政策的理論研究方面,盛斌(1996,2002)以中國的汽車制造業為例分析了我國對外貿易產業政策對于我國的支柱產業政策效應。
尹音頻(1998)對跨國商品的分配效應進行了分析,它表現為稅負國內負向轉嫁下,不能改變本國國內收入的總量,只能改變本國各分配主體的實際收入數量。
近年來還有許多學者在貿易政策、關稅職能和關稅變化趨勢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國家發改委的李善同對于轉軌經濟中的中國關稅發展政策做了詳細分析論述,提出了針對轉軌經濟中關稅的改革建議。
海關總署的楊圣明(1999)采用歷史分析的方法,回顧了中國關稅職能、稅率以及征管政策和保護關稅政策理論。
南京大學的任壽根在 2000 年結合 WTO 和當時中國關稅的現狀,在基于參考其他發展中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關稅政策的變化趨勢。
華中理工大學的姜勇認為關稅保護應該保護那些既是支柱產業又是幼稚產業的行業。
國內學者對于關稅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多只停留于定性的理論分析,缺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實證研究,而將二者結合分析,有利于更加合理準確制定關稅政策。
【國內外關稅理論研究】相關文章:
海關稅務個人簡歷10-26
政治藝術理論研究論文10-08
國內外推薦信的寫法10-26
國內外推薦信寫法10-07
經典國內外汽車廣告語10-29
國內外汽車經典廣告語03-01
碳關稅對我國貿易的影響及應對策略10-26
有關稅務個人工作總結范文10-07
區分國內外英文簡歷10-26
中醫學內傷濕熱理論研究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