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究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
下邊小編為各位計算機的同學推薦探究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本文對計算機應用課程在高職院校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改革課程教學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 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并能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既注重專業知識又注重實踐技能。因此,職業教育應結合市場要求,突出實踐性教學及技能訓練,強調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本位的指導思想。現在各行各業和計算機已經密不可分,計算機的普及要求每個員工都必須會操作并能簡單維護計算機。
計算機已經成為當代社會必不可少的辦公和科學研究的工具,熟練掌握和應用計算機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一種基礎知識和技能。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幾乎是所有高等院校所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它包括三方面的基礎技能:微機基礎操作技能;辦公自動化和數據庫管理;調試和編寫簡單應用程序的能力。但是,由于計算機及軟件系統的迅速更新,特別是近幾年來Windows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的迅猛發展,對計算機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教學模式和方法需要做出重大調整,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教學方式
以前高職計算機的教學基本上沿襲傳統的授課方式:板書+講解。由于現在計算機各種軟件大多以圖標方式和鼠標操作為主,其操作直觀、便捷,這些軟件的應用與操作是無法在黑板上向學生講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設備。也就是說,現在計算機的許多課程,應該以“演示+操作+講解”的方式進行講授。計算機教學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建設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進行直觀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傳統的授課方式由于沒有直觀的演示,學生聽課不知所云,教學效果非常差,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多媒體教學采用了同步演示,學生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實現了師生互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是計算機教學是否有成效的關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教學的關鍵。學習的主動性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激發創造的精神源泉。學生的興趣越濃,求知欲越旺,知識遷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也就越大,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課堂教學效果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及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關鍵。
1、選用合適的教材。選擇適宜的教材對于保障教和學的效果非常重要。在選用教材上高職院校曾經走過彎路,以前曾選用過本科院校的教材,強調的是理論性而缺乏操作性,明顯不適合高職高專學生。近幾年高職院校發展很快,而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也逐漸明確,就是突出實踐和技能訓練,市面上適合高職高專的教材非常少,選擇余地不大,在計算機教學中應選擇由高職學校編寫的適合其教學特點的教材。
2、選擇實用的教學內容。在內容上以實用為原則,以日常工作和學習中需要且經常使用的知識和技能為重點。如中文操作系統中中文系統、常見的文件類型及其基本操作使用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學的重點。網絡方面,局域網和因特網已經成為現代計算環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對正確使用和簡單維護非常必要,需要讓學生理解掌握。
3、適用的教學模式。計算機教學的實施應以實例教學為模式。在每個章節的開始就給出有代表性的實例,使學生一開始就能從“可視化”的實例中對學習目標有一個整體認識,明白學習這些知識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識補充,隨后以實例為主介紹相關知識。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
4、培養自學能力。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計算機知識更新加快,掌握一種操作系統和一種軟件應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此,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知識更新,才能跟上計算機發展的步伐。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始自學的內容要少而簡單,等學生認為自學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且樂于參與時,再適當加大自學的難度。比如在文字處理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屬性操作方法后,再把圖像屬性、表格屬性操作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體會。這樣做會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并逐漸養成求知探索的習慣。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有了自學的習慣,必然會激發他們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探討,再經過教師的講解、指點及自己的練習,所掌握的操作技術就會更快、更多。這樣也使整個課堂教學更快、更高質量地達到預期的目標,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5、改革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實行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理論教學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強化應用訓練。傳統的普專教學以章節講述為基礎,以基礎理論為核心,知識分散,不重能力培養。而高職教育以課程標準為目標,以學習單元為基礎,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突出技能培訓,強調職業核心能力、關鍵能力、基礎能力的統一,因而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管理
計算機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應以實驗課為重點,實驗題盡量將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實際應用中。在課時安排方面實踐課時與理論授課課時應為1∶1,實踐的考核成績同樣不低于課程總成績的50%。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有可能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為了保障學生在上機時間內完成實驗任務,教師應悉心輔導,學生應反復練習,體會通過某個操作所得的結果,尋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終達到綜合運用的目的。
而且實驗課應該記成績,以此激發學生完成實驗課的積極性。實踐證明,每次上機后教師對學生的操作成績實行打分和評價,能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實驗任務,學生學習勁頭更足,課堂教學效率也更高。實驗操作課應該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操作更熟練,為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同時,在課時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安排學生走出校園,到本地的電腦市場了解計算機硬件技術最新的發展狀況、專業計算機組裝和維修的基本狀況以及現今IT行業的機遇與挑戰。也可以聘請一些計算機組裝和維修行業的專業人員給學生做專題講座,談談該行業應具備的基本職業技能和素質,分析行業前景和就業情況。通過這種耳濡目染的現場接觸,對學生觀念的更新、今后學習方向的明確以及步入社會后職業定位和選擇都有好處。
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兩個部分:筆試考核和實踐能力考核。筆試考核主要對理論知識和基本概念進行考試;實踐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實驗作業作為考核依據。成績為百分制,理論考試占50%,實驗考試占50%。
計算機是一門不斷更新的課程,教師應該改革教育思想,轉變觀念,提高對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切實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為導向構建教學內容, 摒棄過去高等教育中強調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教師為中心的模式,有步驟有計劃地過渡到“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注重培養動手能力,使學生主動建立起個人知識和能力構架。
結合計算機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特點,要在教學中選擇一套適合高職學生的教材,教師應全面掌握教材,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篩選出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組織教學。選擇合適的輔助教學軟件,把理論和實驗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理論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論。改變教育觀念,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師生自覺地按照高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去實踐,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曉梅: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02(5).
[2] 秦昌平: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訓教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轉貼于《中國論文》.
[3] 金耘:CAI課件設計中的一些原則[J].科技創新,2005(4).
【探究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相關文章: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探究論文10-08
關于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的論文10-08
淺析高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10-08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的評價體系探究10-05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10-08
應用型本科國際投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分析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