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論文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論文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已被人們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是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因此,職業學校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能。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體會與認識
如何切實提高職校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和操作技能,這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從實際出發,分析當前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力求不斷去改進和創新,完善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
本文根據筆者在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多年的工作經驗,談談當前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一些體會和認識。
一、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對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剛開始時有較濃厚的興趣,但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難度不斷增大,有部分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
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開動腦筋,在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下,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不斷進行教學改革,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盡最大的可能去激發學生興趣來提高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課教學只占30%,而上機實踐占70%。
在上機操作中,應該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在游玩中學到知識,學習中得到樂趣。
上機操作的過程是一個融閱讀、理解、思考、觀察和驗證于一體的過程。
學生剛開始學習頗有興趣,但隨著內容的復雜和難度的加大,他們的學習熱情慢慢就會下降,甚至不感興趣。
這就要求教師善于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努力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激勵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創新精神是指靈活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發現和創造一種新的觀念與新的方法的能力。
當前學校正積極推行素質教育,尤其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每一概念,每一問題的提出都應盡量從實際出發,貼近日常生活,使學生對問題感到有解決的需要,激發學習興趣并鼓勵和幫助學生建立創新意識、形成創造性心理品質。
例如,在學完“Word文字處理”一章時,要學生分組完成一份精美的班級小報。
在編制這份小報時,學生需要運用Word基本概念,建立、編輯文檔;要會設置字體、字號、段落排版;要會設置插圖、藝術字;要會繪制表格,設置邊框、底紋等等。
在學生熟練掌握上述操作方法后,讓學生自己確定主題,自己選擇內容、插圖,自己構思、排版。
最后還可選出幾份優秀作品,通過打印機輸出后獎勵給創作者。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極大的發揮,還培養了他們之間的合作精神,為他們今后從事社會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理論教學要精講多練,讓學生多做練習。
由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特殊性,采用單純講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一定會應用,他們只有通過不斷的上機練習動手操作,才能在實踐中找出自己不足,解決問題,取得進步。
所以,我們只要講解課本上一些難懂的,易錯的知識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全面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自學能力。
例如,在PowerPoint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課只講一些難懂的如設計演示文稿、演示文稿的放映設計;而對于那些文本的制作、插入圖形和表格等,由于學生有 Word及Excel畫字幕及互動式的設計的基礎,而且教材上寫得很詳細、易懂,所以教師可不講留給學生課后去自學并上機實際操作。
在講課時教師可不必講滿45分鐘一堂課,可以留下20%的時間解答學生上機中遇到的問題。
而上機課只是在一些難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給學生看,其他時間多留給學生去摸索創造,這樣效果往往比學生從頭至尾在教師安排、監視下學習好得多,收益也在。
四、在教學中要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隨著科技的大力發展,計算機技術也在飛速發展,而與學習內容的相對滯后產生矛盾。
使得課堂上所學知識非將來之所用的情況也會越來越突出,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
如何在教授這些過時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學生畢業后被工作單位錄用后,面對的將是形形色色的軟件,越是先進的軟件,越沒有人教他們如何使用,只有在學校的教學中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才能使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從容不迫地面對陌生的軟件,并且主動地學習應用。
要營造這種氛圍,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學中遇到的問題隨機性和多樣性突出,更需要教師豐富的知識和精心地鉆研教材。
學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間,還可能帶來活躍的課堂氛圍,又不使之進入無序狀態。
在進行“計算機網絡基礎”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求每個學生制作自己的主頁,由此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競爭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一是他們都想在題材選擇和技術的運用上力爭做得更好;二是不限于課本中的內容,產生了對知識的不滿足。
這樣既可較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學能力,又能讓學生充分體現個人的自我價值。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
為這樣在對知識的進一步探究的基礎上,使學生網頁制作水平不斷向上攀登,從而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了基礎。
綜上所述,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還要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從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反過來指導今后的學習。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生的個性、特長才能夠自由發揮,學生的素質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總之,《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強、綜合性強和知識更新速度快的課程。
教師應改變傳統觀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調整授課內容,讓學生多實踐,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應用計算機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將來學生畢業后走上社會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論文10-08
微課程中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項目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創新教學論文10-09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研討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整合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