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校園藝術實踐教育的研究
下面帶來校園藝術實踐教育的研究論文范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看看哦。
校園藝術實踐教育的研究【1】
摘 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音樂教育正逐步受到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重視,其中建制完備的管樂隊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但由于其整體演奏水平比較落后,甚至在演奏訓練中走進了誤區(qū),影響了管樂隊的良性發(fā)展。
如不及時找出對策,那么管樂隊的發(fā)展將越走越窄,甚至消失。
關鍵詞:藝術實踐;研究;探討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音樂教育正逐步受到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重視,它作為現(xiàn)代情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yǎng)能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需要,具有高度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
正是基于這個目的,我市很多學校在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分別建立起民樂隊、管樂隊、舞蹈隊、合唱團等音樂實踐團體。
但由于我市的管樂訓練還處于探索發(fā)展階段,其整體演奏水平較低,甚至在訓練中走進了誤區(qū),影響了樂隊的良性發(fā)展。
如不及時找出對策,提高樂隊的整體演奏水平,那么管樂隊的發(fā)展將越走越窄,甚至消失。
一、從興趣入手,加強管樂訓練的趣味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因此,只有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才是確保學校管樂隊成功運行的關鍵。
眾所周知,在任何音樂教育中,技能訓練都是不可或缺的,管樂也是如此。
管樂技能的訓練是枯燥艱辛的,它需要進行大量訓練,是以時間疊加為基礎的。
但學校管樂隊畢竟不是專業(yè)演奏團體,參加的學生大都沒有任何基礎,一切都從頭開始,從發(fā)聲練習、音階到練習曲直至分聲部的練習與合奏,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正因為如此,很多學生因此而松懈,訓練中有著很大的惰性和抵觸情緒。
那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任何音樂作品都通過其旋律的起伏、和聲的張弛、音色的變化來直接表達人的情感。
因此讓學生多接觸他們熟悉的音樂作品,多聽多看優(yōu)秀管樂隊的演奏,開闊視野,培養(yǎng)興趣,加強訓練的趣味性,促使他們產(chǎn)生對音樂的熱愛,從而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訓練中去,并力爭以完美的演奏去再現(xiàn)音樂作品,體會由創(chuàng)造帶來的樂趣。
二、從專業(yè)入手,加強管樂訓練的科學性
管樂訓練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只有本著科學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現(xiàn)在很多管樂隊在訓練中都存在各種毛病,所以只有克服不足,才能促進整體水平的提高。
1、錯誤的呼吸方法
管樂在吹奏的過程中,其音質、音色、力度等無一不和呼吸有著直接關系,呼吸可以說是管樂吹奏之源。
有的學生為了深吸氣,于是拼命吸,甚至雙肩聳起,但在吹奏時反而感到氣短胸悶。
其實這樣的吸氣只是將氣息淺淺吸入,沒能發(fā)揮橫膈膜的作用,使氣息失去了支撐,必然造成吹奏困難。
管樂正確的呼吸方法應該采用胸腹式呼吸方法,就是讓胸部和腹部的呼吸肌肉同時參加呼吸運動。
吸氣時,使胸廓下部、腹部、腰圍向前后左右擴張,就像嗅著花的芳香一樣,將氣吸入到肺的底部。
呼氣時不要松散,能充分利用腹肌的壓力和橫膈膜的支撐,將氣流控制成一條平穩(wěn)的“氣線”。
整個呼吸輕松舒暢,上下貫通,能自如的控制氣流的速度。
這種方法學生可利用仰臥床上或急吸緩呼的方式來進行訓練。
2、不正確的演奏姿勢
柔美的音色、正確的音高是每個吹奏管樂的人所追求的。
由于管樂器主要依靠管內空氣柱的震動發(fā)音,依靠手指按鍵或按活塞調節(jié)音高,所以不正確的演奏姿勢,往往會造成吐音不清、連音不連、斷音不斷的現(xiàn)象。
有的學生一吹到高音或氣息不足時,就會使勁抓住樂器,用嘴唇去壓住號嘴,結果上身僵直,手指的靈活性降低。
其實,只要掌握各種樂器的基本把持姿勢,保持自然放松的演奏狀態(tài),充分利用樂器指托的作用,依靠手指的主要關節(jié)靈活輕松的按鍵,下壓不要用力過猛,以防止手指勞累過度而僵硬。
3、易變的演奏口型
木管與銅管樂器,它們在吹奏口型上是完全不同的,甚至于同一件樂器在吹奏高低音時的口型也有變化。
要使管樂器的發(fā)音正確優(yōu)美,要靠科學的嘴唇震動、正確的口型控制,在氣息相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唇肌的松緊、號嘴的位置,都直接影響到樂器的音色、音準。
有很多學生由于不能正確運用口型,且氣息支持不夠,于是只知道鼓腮用力吹,但高音吹不上,低音下不來。
口型不正確會導致唇肌不能發(fā)揮作用,從而失去控制,很難獲得理想音色,因此要根據(jù)口型的要求和自身嘴型以及牙齒條件進行合理選擇。
不管是哪一類管樂器,在吹奏過程中,位置一經(jīng)固定,無特殊情況不可輕易改動。
否則會使嘴唇肌肉處于紊亂狀態(tài),影響吹奏方法的鞏固和吹奏技巧的提高。
4、錯誤的音色概念
長期以來,人們都誤認為管樂的音量越“響”越好,因片面追求音量而忽視了音色。
有的學生由于唇部過于緊張,發(fā)出的聲音太緊太悶,缺乏亮度,有的唇部缺少張力,氣息過強,缺少穿透力。
要克服音色概念的錯誤,首先要提高對音色的鑒賞能力,多聽正確的示范,邊模仿邊練習;其次,每個發(fā)音的共鳴點要自己去體會,嘴唇的細小變化對音色都會有影響;最后,要堅持不懈地用科學的方法練習,直到形成正確的音色概念并長期鞏固 。
三、從評價體系入手,對管樂訓練進行正確的評價
音樂教育,其根本目標就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學校管樂隊不是專業(yè)的演奏團體,也不是培養(yǎng)專門音樂演奏人才的,它是學校音樂課堂教學的延續(xù)。
因此,學校、社會和家長不能以專業(yè)的要求來衡量管樂隊組建的成功或失敗,而要以它是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來進行評價。
我們要看通過管樂隊這個媒介,是否起到了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作用,是否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不能以影響學習為理由進行批評,甚至于用專業(yè)演奏團體的水平來比較。
當然,這不是說放松管樂訓練的要求,反而要以專業(yè)標準和科學的方法進行訓練,在較短的時間里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
管樂隊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與奔放的性格構成了它獨有的個性。
管樂隊在我市各級各層學校中的出現(xiàn),這表明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經(jīng)被廣泛認可,素質教育正不斷得到深化和具體的實施。
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組織訓練,切實把美育的目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管樂器的演奏和訓練》,任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10
幼兒園藝術整合活動的實踐策略【2】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腳步的加快,幼兒教育工作也需要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為大力培養(yǎng)中國孩子具備創(chuàng)新性思維以及多方面能力,幼兒園教育開展了一系列的革新,而其中最為凸顯的則是幼兒園藝術整合環(huán)節(jié)。
本文從幼兒園藝術活動主題整合開始,提出了我國幼兒園藝術整合活動的實踐策略主要以對話、體驗及趣味三方面策略為主的建議,希望能夠對幼兒園藝術活動的開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幼兒園 藝術整合活動 實踐策略
引言
為充分激發(fā)幼兒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大部分幼兒園采取了藝術整合活動的形式,將藝術融入幼兒教育之中,積極挖掘在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藝術潛力。
而大部分藝術整合活動都以創(chuàng)意美術、音樂及綜合藝術活動為主。
積極配合幼兒對于藝術的理解程度與發(fā)展?jié)摿Γe極有效引導幼兒的藝術朝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本文基于社會發(fā)展程度,教育改革階段性效果,對幼兒園藝術整合活動的實踐策略進行了簡單探究。
一、整合主題活動,形成藝術活動
(一)融繪畫于音樂之中
音樂活動主要以舞蹈學習、歌曲欣賞以及樂器演奏三種形式為主,因此,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適當融入一定的繪畫藝術,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形式,而且有助于幼兒多方面理解音樂教學以及繪畫藝術。
比如,在歌曲欣賞的過程中,可以運用繪畫的方式,引導小朋友用畫筆畫下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
這樣不僅有助于小朋友更好的體會音樂的內容以及節(jié)奏的變換,更能夠有利于音樂活動的順利開展,增強藝術體驗的厚度。
(二)融表演于美術之中
美術活動主要以繪畫、泥塑、手工等形式為主,倘若能夠在活動過程中加入豐富的表演形式,則能夠有效增加活動的層次感,使小朋友的藝術體感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
比如在進行手工活動之時,可以在手工制作結束后追加作品展示一項。
可以通過走T臺等多種表演形式引導小朋友多方位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如此不僅能夠延伸手工制作的樂趣感,更能夠有效增強小朋友對于藝術美感的體會。
由此表演與美術的結合則能夠發(fā)揮其雙劍合璧的功效,在有效挖掘小朋友的表演潛力以及美術潛力,增強小朋友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力,綜合發(fā)展。
(三)融藝術延伸方式于主題活動之中
主題活動的開展主要是根據(jù)某一主題,有序展開一系列相關的活動,逐步增強小朋友的感知能力以及活動體驗。
例如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光明、眼睛等聯(lián)想詞延伸到眼睛的特征、作用等方面,繼而通過故事講述、自由討論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小朋友的學習興趣。
并可以結合這一主題排演海倫凱勒的故事情節(jié),讓小朋友明白保護視力的重要性以及頑強意志的強大作用。
這樣在主題活動中增加藝術延伸方式,能夠有效增強小朋友的藝術體感,并且能夠在藝術學習中增加人性品格教育,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更是加強了藝術主題活動教育的教育意義。
二、實踐策略探討
(一)對話策略
對話的存在目的就是更好的實現(xiàn)理解,因此,在幼兒教育中引入對話策略,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在教育對話中,教師和在園學生分別處于一種相對獨立的地位,并且在具體的藝術活動之中,對話不僅僅涵蓋了教師和小朋友兩個主體,更是延伸至藝術文本之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不可測性。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為加強與小朋友的溝通交流理解,教師可以以對話策略為基礎,從激活幼兒對話意識、激勵小朋友主動參與對話中來,并且對小朋友進行一定的對話指導,將自己的言行與小朋友相匹配,增強雙方的相互理解度,從而有效推動整個藝術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也保障了小朋友對于藝術更好的理解。
(二)體驗策略
有計劃的開展自主體驗式藝術活動,有利于小朋友在自我體驗中主動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自我潛能的挖掘。
作為一種接受性體驗而言,有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更有利于小朋友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其實踐意義在于給予小朋友高度的參與感,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喜悅感,因此對于藝術創(chuàng)造產(chǎn)生更大欲望,同時開發(fā)小朋友更多的藝術潛能。
有效綜合吸引力大的故事情節(jié)、聽覺享受的音樂內容、感性激發(fā)的戲劇以及感官刺激的美術等多方面資源,為小朋友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機會,從而全面提高小朋友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
同時,各類藝術媒介的有效融通,更能夠增加藝術活動的創(chuàng)意性,不僅在實踐中產(chǎn)生巨大的效應,更能夠為將來藝術整合活動的有效發(fā)展革新提供一定的基礎。
(三)趣味策略
調查表明小朋友對于趣味性強的藝術活動具有更長久的關注度,從而誘發(fā)小朋友對于未知世界的探究欲望以及創(chuàng)造熱情。
因此,對于幼兒教育工作者而言,趣味策略就成為了幼兒園藝術整合活動首要的前提策略,由此幼兒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深度探究。
首先:選擇趣味性強的活動素材。
活動素材的選擇標準應以恰當?shù)娜の缎詾橹鳎鶕?jù)幼兒教育者自身對于小朋友情趣的理解,在前期選材環(huán)節(jié)盡可能選擇能夠與小朋友產(chǎn)生藝術共鳴的活動素材。
其次,積極營造趣味活動氛圍。
小朋友對于輕松活躍的氛圍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在活動進行時,活動主導者應該主動創(chuàng)造一種主動活潑的活動氛圍,有效帶領小朋友更好的參與其中,得到更多方面的藝術體感。
最后,開展開放性趣味式互動。
幼兒園藝術活動的開展對于幼兒教育工作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要求。
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儲備,更需要有風趣的語言、生動的表情以及優(yōu)美的肢體帶動小朋友的參與。
在小朋友心中留下有關于藝術鮮活的印象。
做到以上三點才能夠達到一項幼兒園藝術活動成功的基本標準。
結語
面對當今時代對于藝術的要求以及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形勢,幼兒園藝術整合活動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不可逆轉的發(fā)展之勢。
為趨向更加多元化的發(fā)展方向,幼兒園藝術整合活動能否成功的重要一步就在于實踐。
因此,適當有效的活動實踐策略也就成為了藝術整合活動的關鍵所在。
為更好的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感知度,促進小朋友的全面發(fā)展,就一定要根據(jù)實際可行的實踐策略有效開展相關的藝術整合活動,保障幼兒藝術教育的順利進行,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
【參考文獻】
[1]付靜. 以新視角探索幼兒園藝術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整合[J]. 當代學前教育,2015,(04):4-8.
[2]張?zhí)m. 幼兒園創(chuàng)意藝術活動實施的基本策略[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4(6):42-44.
學生參與校園藝術活動的意義【3】
摘要:藝術是一種美,藝術活動則是在藝術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形式。
藝術富有創(chuàng)造性、美感性和源于現(xiàn)實的特征,因此,參與校園藝術活動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文擬就藝術活動在現(xiàn)代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作一淺嘗性地探析。
關鍵詞:藝術活動;學生;審美;現(xiàn)代教育
藝術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的藝術指各種技藝,即指人們在完成物質生產(chǎn)、社會活動,精神領域中所提出的任務的高超、熟練的技能、技法和技巧。
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狹義藝術則是指精神文化或心態(tài)文化中的藝術創(chuàng)造,也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表演、造型、語言、綜合的現(xiàn)代意義門類的藝術。
如攝影、書法、繪畫、舞蹈、歌唱、表演等都是狹義的藝術。
本文所講的藝術活動就是指狹義意義上的藝術,即以精神為主的各種藝術活動。
藝術在現(xiàn)代教育教學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各種藝術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
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美的認識,加強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活動的參與也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因此,在現(xiàn)代教學中應重視學生藝術活動的參與。
一、 參與藝術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藝術的本質在于其獨特的審美性。
我國學者曾認為:“借助教學活動過程的審美觀,可以給藝術這樣的定義:教學藝術活動時通過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以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
這種手段的運用能使學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積極愉快的求和氣氛中或得到知識的營養(yǎng)和美的享受。
”可見,藝術在現(xiàn)代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參加藝術活動,學生的審美觀將得到升華。
教師應鼓勵學生去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藝術活動,如唱歌,在歌唱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會被歌詞的動人所感化,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歌唱,使學生感受到了音樂的美感,感受到了樂府的動感和節(jié)奏感,進而培養(yǎng)了其靈動性和對音樂的熱愛,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審美觀也進一步被提高。
還有如學生通過舞蹈和體操等藝術活動,可以使肢體的協(xié)調性得到鍛煉,也使他們在運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運動的意義和樂趣,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肢體美和動作美,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起到了鼓勵作用。
在這些藝術活動的參與中,學生的動作美和肢體美充分展示在了觀眾的面前,對于追求學習的學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的鼓勵。
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勇氣,有利于其未來更進一步地學習,提高了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信心和興趣。
通過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藝術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在一次次的成功與失敗之間總結教訓,積累經(jīng)驗,最終有利于學生審美觀的培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 參與藝術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藝術活動的另一顯著特征是其創(chuàng)造性。
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是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中美的事物的一種表現(xiàn)過程。
藝術的創(chuàng)造是藝術家對現(xiàn)實人與物的一種升華和塑造。
因而各種藝術活動也就相應地被賦予了創(chuàng)造的功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藝術活動過程就是一種學習的實踐,同時也是學習主體的實踐對象。
學生通過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從中悟出了一定的規(guī)律。
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活動給予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源泉,也提高了其創(chuàng)造能力。
如通過參加藝術表演,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當前表演的一些技能,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此動作或技能的展示,可以激發(fā)學生去聯(lián)想到另一相似或更好的表演動作,從而使其表演更富有生機和活力,豐富的表演增強了學生對美的評價和判斷,也培養(yǎng)了其創(chuàng)造力。
例如,書法活動是一種精神化的典型的校園藝術活動,,學生在學校參加校園書法大賽,即是對藝術的敬仰與實踐。
敬仰是對觀賞和審視者而言,他們感受到了書法所蘊藏的那種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美感與宏偉氣魄。
實踐性是對于書寫者自身來講,則是提升了他們對書法的認識,結合各種字體,書法者創(chuàng)造了適合于自己的書法形式,體現(xiàn)了其對書法的重新認識與熱愛。
可見,學校組織的書法活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培養(yǎng)書寫者的創(chuàng)造性,增強了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的自我認識。
三、 參與藝術鑒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藝術活動不僅是指在校園內所進行的活動,還有一些對藝術本身的欣賞,也是對學生審美力培養(yǎng)的一種表現(xiàn)過程。
通過各種野外的藝術品鑒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學生時祖國的棟梁,對其及早地進行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有利于他們更好地位社會服務。
因此,在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藝術活動的同時,還應組織學生到野外活動,對現(xiàn)實藝術進行鑒賞,也不失為一種極好的教育方式。
通過對我國名山名水、宏偉建筑物、精美雕塑的欣賞,可以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力和審美力,更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更為重要的是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
因為這些建筑、繪畫、雕塑等藝術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
引領學生進行藝術鑒賞,對于其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高尚愛國強草的形成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總之,藝術源于生活,它是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
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美感性等特征決定它對我們所產(chǎn)生的價值和意義。
在現(xiàn)代教育中要加強對學生藝術的審美性和鑒賞力,學校還要倡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藝術活動。
通過對我國傳統(tǒng)藝術品的欣賞,使學生在感受自然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增強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加強其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1996.
[2]閻增式.淺析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感[J].教育研究,1987,(2).
[3]魏正書.教學藝術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校園藝術實踐教育的研究】相關文章:
藝術教育研究論文10-09
淺談藝術教育研究的論文10-06
學前教育專業(yè)藝術教育研究論文10-09
聲樂教育民間傳統(tǒng)藝術研究論文10-01
藝術教育與校園育人的融合論文10-10
學前教育專業(yè)實踐研究論文10-09
小學數(shù)學教育教學實踐研究論文10-09
藝術實踐在音樂教育的運用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