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職高專藝術課中教師教學的創新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現今高職院校藝術課的教育理念,研究在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美術教育課堂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著重提高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傳授,用創新教育給學生美術設計提供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關鍵詞:高職美術;教學方法;創新教育
為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材,現階段高職藝術類專業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逐漸把美術教育由注重教師的教法轉變為注重學生的學法,由注重單純的美術技能的訓練轉變為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藝術展現。其中,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現今高職藝術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的美術老師,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樹立新的教材觀,了解教材的實質意義,靈活運用教材
教材是一個含義多歧的術語,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教材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切教學材料;傳統教育派認為,教材是歷史積累的人類經驗,是學校各種學科科目的內容或材料;進步教育派認為,教材既包括師生所從事的活動,又包括完成此類活動所應用的各種材料或工具,教材可以分為有形的(物質的)和無形的(精神的)。
然而,隨著學生思想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教材的概念也應有新的內容。教材既不是知識體系的濃縮與再現,也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認識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范例,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因此師生進行教學活動,不是為了學會教材里的內容,而是以教材為中介進行交往溝通,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分析問題,獲得發展并開拓展技能空間。教材的主要成分是教科書,為了應對高職教學,高職高專類美術教科書應運而生,高職高專類教科書“職”在哪兒呢?
1.普通高校類藝術教科書以技法內容為主,形成了學生多以臨摹為主按照課本機械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長期下來,便造成學生的美術作業缺乏個性,想象力不夠豐富,沒有創造性等問題。而高職高專類教科書能緊扣社會對藝術的要求,以適應社會為出發點。例如高職高專類藝術教材《設計簡史》,內容對技法涵蓋較全,同時能把設計的內涵與現代社會的設計需求相結合,使本來沉悶的純理論學習充滿了趣味與社會性,能引起高職學生進行理論學習的廣泛興趣。
2.高職高專類教科書的內容更貼近生活,更具指導性,也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與分析。例如:在色彩構成冷暖色的這一知識點上,普通高等院校教科書以簡單的圖形、單調的色彩繪制,直接傳授冷暖色對比技巧,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高職高專類教材則通過強調攝影或服裝設計中的色彩對比,進而深入到風景畫與服裝設計中冷暖色運用與藝術表現的內在關系,實際聯系生活,從而提高了學生對冷暖色對比技巧學習的興趣。
3.高職高專類教科書的“體驗”味很濃,更加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如《室內人體工程學》一課,從人體解剖圖片到大師的作品,能讓學生認識“人—機—環境”相結合的規律,而后則讓學生親自對同學伙伴進行測量、對現有的室內家具等進行測定,切實觀察、感受、體會人與物的密切關系。讓學生在實踐中更牢固地掌握家具設計主要應用為人體服務的意識,獲得控制家居裝飾與人體比例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在平等、和諧的交流和合作中學習
在中國一百多年歷史的班級授課制中,教師在課堂上一直作為主角站在講臺上,顯示了教師的權威性,師生間的交流方式是單向的、缺乏互動性。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就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也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高職高專類藝術實訓課改已全面推行,課堂教學模式也有了全新的改版,變成了由教師和學生在民主、平等的互動中營造良好的實訓與理論結合的課堂氛圍。
在上課期間,筆者上的第一門課是《色彩構成》,在這門課里,筆者一直扮演著一個“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整個課堂氣氛很沉悶,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后來在《室內人本工程學》教學中筆者積極參與到學生當中,傾聽他們的想法以及意見,并多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相應的人體項目數據測量。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習效果也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可見,高職高專類教師要上好一節課,并不是只站在講臺上就行,而要走下講臺、放下身段,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交流,活動,才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也有進行小組討論學習的,但不少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無所事事,或者干著與小組討論無關的事情,使小組活動只流于形式,得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而當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并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小組成員身上,然后相互合作學習,通過合作貢獻和分享每個人的認識成果,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更為深刻,也能更全面地理解學習內容。比如,在《室內人體工程學》這門課上,課前可以讓學生各自收集不同的人體數據,課堂上,由每四人或六人為一小組,利用各組員收集回來的人體數據,進行討論、設計,然后組長給各成員進行分工,如:測量數據、制作模型、設定比例……通過交流合作來創作出有自己小組特色的作品。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就不會在小組里無所事事,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
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其它學科的有機結合
中國畫自古以來都沿襲著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原則,可見,文學藝術對中國畫的影響深遠,這就是一個美術與文學結合的經典例子。尤其是高職高專類學生,他們在畢業后面臨的都是以技能體現為主的職業。因此,在高職高專類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其它相關科目的知識點,充分體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讓學生在創作中充分發揮想象力,表達自己的心聲。例如在教授《人體工程學》的過程中,除了藝術造詣的學習外,還應相應增加如:力學、物理學、生物學這些跟人有關的科目。讓學生能夠在科學的理性中展示藝術的個性,激發和擴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上欣賞課時,除了了解大師創作技法、創造性思維外,也可以結合歷史讓學生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包含的故事。這樣欣賞課聽起來就不會太沉悶,學生也更容易領會大師的內心世界。
四、在課堂上,用欣賞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作品
在課堂上評價學生的標準也應該有所轉變。評價的目的不是給學生下定義、分類別,而是指引學生更好的發展。
在教學中,不能隨意用“好”與“不好”來評定學生的課堂表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個性,而美術往往是他們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思維的閃光點,善待學生的意見,用欣賞的眼光去評價學生活動過程以及他們的每一幅作品,促進學生個性的張揚。
很多時候,學生的想法是很有創新性的,教師在這時候再給予他們一些鼓勵性的評價,學生才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從而化為內在動力。再者,利用美術學科的特點,可以把學生的作品分散評價,如分成色彩、構圖、創意、手工……一項項地給分數,讓學生更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可以適當地給上評語。
教師欣賞學生作品,成為學生的賞識者,既要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要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上的優良行為,還要賞識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
五、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提供更廣闊的創造空間
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如果在課堂上,既能看見,又能聽到,還能用手操作,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得的信息量肯定比單一聽課的效果好。
在教學中通過利用現代多媒體的形、聲、色并茂,表現手法豐富多樣,富于變化的優越性,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與傳統的教師講解、示范、圖片欣賞、技法練習等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更具活力和時代氣息,課堂教學也顯得既生動活潑又有很強的趣味性,而且多媒體的信息容量大,能打破時空、地域的界限,跨越古今、馳騁中外,學生更易獲取豐富的美術知識,掌握技能技巧,也更易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和欲望,給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提供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高職高專類美術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有所創新,通過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自主學習,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發散性,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之具備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促進學生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培養知識經濟時代合格的、具有創新精神的社會成員!
參考文獻:
[1]靳玉樂,宋乃慶,徐伸林.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5.
[2]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1.
[3]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8.
[4]佚名.新課程、新理念、新天地[Z].http//www.cssyzxx.com/yeqing/bbs.asp?boardID=14&ID=2730.
【淺談高職高專藝術課中教師教學的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高職高專藝術課中教師教學的創新的論文10-04
淺談在美術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理念10-05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論文10-12
淺談本科院校音樂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論文10-08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論文03-23
小學音樂教學中創新教育論文10-11
小學體育教學中創新教育論文10-11
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論文10-11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案例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淺談小學音樂創新教育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