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探索論文
一、實施本科生學業導師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原則
1.示范原則。高校學生就成長環境而言,一直處于各級學校教育的生活環境中,因而他們接觸最多、對他們影響最大的都是教師。本科生在邁入高校前的整個求學過程中,大學都是不斷被自己的老師和家長予以“美化”而自己也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因此,高校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知識水平、道德修養、精神風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會影響學生對高等教育的信心以及對自己生活環境的期望值。所以,建設一支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學業導師隊伍,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從而實現示范作用的關鍵。每位學業導師只有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時,對社會民生等基本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教師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以身作則,正確指導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從而影響教育對象,實現教育的目的。
2.層次原則。如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因此,本科生學業導師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伴隨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始終。在此過程中,學業導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須有層次的逐步展開,即應當根據學生不同的年級階段制定不同的指導方式和內容,以應對學生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同問題。如在實際操作中,可將大學一、二年級確定為第一階段,三、四年級為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主要是指導學生盡快適應和融入這一時期的學習和生活,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學會吸收專業外的知識和技能;第二階段以個體目標發展和就業指導為主,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或繼續求學做鋪墊。另一方面,學業導師的工作要積極配合校、院、系三級黨政工團學生主管部門及群眾性組織,具體實施思想政治工作規劃。學業導師只有明確自身作為屬于眾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層次的一員,才能在指導內容上有所側重。
3.民主原則。學業導師堅持民主原則,首先要抱有真正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發展學生的信念,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要有確實的了解和關心,使得學生對導師的這種情感真正感同身受,才能充分調動受教育者自身的積極性,更好地融入到實踐教育者所提出的規范中去。其次,學業導師將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定位在一種平等、互動的位置上,切實考慮自己指導的學生身上所存在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可行的指導意見。再次,學業導師要有一種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要求教育對象順從現存社會的道德現狀,而應該著眼于未來,注重啟發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開發他們的自教自律意識,促使他們在道德水準上的自主提升和不斷超越。”學業導師及時關注不同學生在學業與生活方面的進展,從而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實現學生更好更快地發展。總之,堅持民主原則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思想道德境界的精神需求和信任、信服教育者的態度。
4.激勵原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通過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高效地完成各項學習和工作任務。學業導師對學生的激勵,主要是通過對學生在學業和生活中的進步與成長進行正強化的信息反饋,并適當提出新的期望值,以引起學生心理和思想情感以及行為的變化,并自覺對新的期望值進行反應,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原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業導師可以采用公開的或私下的方式對學生所取得的成績進行表揚,也可以在指導的學生中樹立少許典型,以激勵和帶動其他學生。在激勵過程中,學業導師還要尊重學生個性的張揚,不能以傳統的學業成績等為單一的依據,而是鼓勵學生在各個方面均可以脫穎而出,并受到及時的恰當的稱許,以此挖掘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的潛力和創造性盡可能發揮,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二、本科生學業導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國普通高校推行本科生導師制,首當其沖的是指導教師要從教育思想觀念上自覺更新與轉變,這就要求導師具有教育者與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就教育方法而言,主要是樹立“知、情、意、行”相結合與統一的教育藝術觀。
1.“知”。《意見》指出,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堅持傳授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的文化學習過程中,自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政治覺悟。貫穿于上述論述中的主線,是要求始終堅持不懈地明確和處理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德知并進,全面發展。而高等教育階段對學生“知”的培養,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了解專業知識結構、發展動態,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及時制訂和不斷修訂學習計劃,在此過程中不斷增強學習能力,在知識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理想、鑄塑信念的功能。
2.“情”。“真正的品格教育正是真正的共同相處的教育”,師生之間只有堅持頻繁而持久的交往,才能產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師生感情。特別是入學不久的新生大都未從中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狀態中轉變過來,還習慣于與各科老師之間比較緊密的聯系。因此,學業導師更需要在學生入學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與學生多溝通,一起傾談成長中的人際關系問題、學業與兼職的矛盾問題等等,并結合自己的大學生活經歷,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明確生活目標,端正生活態度,在緊張而又活潑的學習生活中逐漸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意”。這里的“意”可以理解為一種潛在于學業導師身上的意志,而這種意志又是導師個體的人格力量的顯現。這就要求學業導師在孜孜不倦地育人過程中,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境界。如所周知,我國本科生學業導師在專業指導方面所獲得的報酬是十分微薄的,而導師除了這些本科生外,還有自己日程的生活、教學與科研任務。因此,為本科生排憂解難是需要導師具有高尚的奉獻精神的。優秀的學業導師不僅應該有奉獻教育事業的精神,在生活上勤勉踏實、淡泊名利,在研究工作中嚴謹治學、愛崗敬業,以自身的實際行為詮釋“學高為師、身高為范”的內涵,讓學生在與導師的交往中感受到師范的尊嚴,為學生在成長與成才的道路上樹立一面榜樣的旗幟。
4.“行”。“行”是指學業導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對學生進行“行動”指導,讓學生在不同時期盡早擺脫迷茫期,盡快融入大學不同階段的學習生活中去。具體形式有談心、學術報告、讀書會、集中輔導、個別輔導等形式,甚至也可以根據專業性質而設計的觀光考察、參觀游覽等形式;內容上則可以是生活中不同問題的交流,也可以是社會熱點問題的探討,也可以是考級、考研以及就業等過程中的困惑,還可以參加學生社團與各種興趣組織進行指導,或是指導學生參加學校及其它各級單位組織的學術性質的競賽活動,將課余活動與專業學習、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在寓教于樂中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蔡元培先生認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試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而非所以施以人類也。”這句話若施之于本科生學業導師的職責上則恰當不過了。學業導師將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嚴格教育與親情教育相結合,在“人性”的環境中讓學生感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激發學生對生活與學習的創造激情,并為以后走向社會或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論文10-11
基于巴什拉的哲學思想探索論文10-12
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探索論文10-10
大學生思想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論文10-12
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芻議教育論文10-13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徑論文10-13
中專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探究教育論文10-1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論文10-11
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困境及發展路徑的論文10-10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論文(精選6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