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西哲學的幾點比較
中國哲學往往被稱作是神秘的或神秘主義的。其中隱藏著一個沒有說出來的尺度 ,即唯有西方哲學才是“好的”、“正常的”,這顯然是一個西方中心論的意識形態神話。下面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篇關于中西方哲學的對比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哦!
摘 要:中西哲學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其關注的方面,思維的方式,以及對世界認知的角度都體現著自身的特點。盡管兩者在很多方面有著不同之處,但同時兩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著相似性,下面通過幾個方面的比較來淺述一下中西哲學的異同點,以便更好的了解兩種哲學。
關鍵詞: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比較
一、經濟地理背景對兩種哲學的影響
西方哲學發源于古希臘,希臘半島土壤貧瘠,地形以山地為主,人口大量繁衍后只能走向大海。航海業的發展與貿易的繁榮間接推動了文化的交流。來自埃及、巴比倫的先進文化不斷的影響希臘人民,東西方的思想在這里融匯碰撞,孕育出希臘本土思想萌芽。先天的經濟地理環境使得希臘人更早的成為“仰望星空”的人,深思自己與外界的關系。
而中國在這些方面則相反,中國是大陸國家,平原廣闊,四季分明,農業相當發達。人民甚至覺得自己居于“四海之內”,自然也就不會更多得去深思土地之外得事情。人民關注的是土地,政府政策也以土地為主。重農輕商成為古代中國的主要經濟政策,中國的知識分子也更多的關注土地,關注人本,以至我們的思想總是“俯瞰大地”。相對于西方哲學思索的自然的物質與宇宙,中國哲學則將重點放在人文的倫理和道德上。
二、中西哲學思維方式的形成與不同
中西自然與經濟的不同間接影響了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對自然的冒險精神,探索精神也成為其思維方式的特點。多變的自然使人們在行為上更注重對自然的探索與征服以及對知識的本質的把握,民主政治和貿易的繁榮,使其在思維上也更加趨向邏輯的縝密和思辨的實用性。整體來看,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天人相分”的,人對自然以及事物的把握是主客體的分離,強調人是萬物的主宰和對事物的掌控能力。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1],哲學家康德則主張“人為自然立法”[2],人的作用被提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人在萬物中的主導地位使得西方在探究世界時常理性思辨為主,注重事物的分離研究,進而現象與本質,主體與客體,理性與經驗等對立思想突出。人與自然相分,人掌控自然,這種“距離感”也推動科學思維的形成。
相對于西方哲學的“天人相分”,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是“天人合一”,主客體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融洽與和諧。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宋朝理學家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4]。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先人們也同樣探究自然,尋找自然運轉的規律,但卻沒有更深一步的追求其所以然,而是用其來指導生活。農業的生產需要我們掌握自然的法則,但不是去征服而是去與自然融合。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也就這樣產生并逐漸發展,主客體的統一使其在認識論上是積極的,用天道來指導人道,人遵循自然的法則,人的法則也與自然相通。
三、模糊性與精確性
中西哲學的思維特點在深思事物的開端便有明顯差別,人對事物的認識態度,人與事物的統一與否直接影響了人們思維事物的方式。
西方哲學注重對事物內在本質的探究而看輕外在現象,看待事物時用嚴密的邏輯深思其理由以及內在關系而不在意感性的理解和對其外在的延伸,追求認知的“精確性”。柏拉圖開始用“兩分法”對事物分類以下定義,亞里士多德著有6篇論文的《工具篇》邏輯學著作,可見西方哲學對概念、推理、分析格外注重。分析與推理可以將事物逐漸細化、精簡,以找到最精確的答案。分類與歸納可以弄清事物間的區別與聯系,得出事物最根本的特征。因此我們看到整個西方式思維的過程,首先對其進行嚴格的定義和界說,明確其內涵和外延,然后在分析、判斷、推理,得出結論。雖然這種思維方式可以使認識具有可靠性,明晰性,便于人們理解,但是卻同時限制了主觀思想的發揮,將思想局限在條條框框中。
中國哲學的思維特點則以“模糊性”為主。我們的古文經典以及現實中的思維都無不體現著這種特點。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但是卻從沒有對“仁”下任何定義,而是根據具體境況做不同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亦是“仁”。甚至對于宇宙本原的歸納,我們稱之為的“道”。對于事物的歸納,我們稱之為的“名”,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5],佛教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6]則更直觀的體現這種思維特點。概念不一定能表述事物的所有特點,言語也不一定能道盡所有的意境。中國的思維注重對一事物的主觀性看法,允許每一個個體的自我認知,這便利于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四、整體思辨與二元對立
前面已經提到中西“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不同,整體統一的思想和單一對立的思想是這種思維的進一步體現。
人要與自然積極的融合必定要從多個方面深思理由,進而又將各個方面統一起來,形成整體,統籌考慮。從《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的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地人的統一。《中庸》第一章“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8]人的情感的抒發要恰到好處才能不對我們的整個身體和思想產生不良影響。《道德經》中也提到“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9],對于人的榮辱得失更要看淡,辯證的看待,才能不妄為。中國人想理由經常從整體出發,辯證的看待,中庸的處之,在意尋找一個把事情做得很好得平衡點,使得自己與別人都滿意。反觀西方哲學,二元對立的思想是主要特點。“我思故我在”可以說是一個很典型的說明,強調突出個人思想,人的思想是自然的尺度,人與自然對立。希臘神話中既可以看到人對神的崇拜,神又是不完美的,一樣具有人的缺點,既崇拜又蔑視,欲望與理性的對立。中世紀的宗教學說是各種學科的權威,然而卻有很多科學家不斷打破宗教的禁錮,推動科學的發展,經驗與實踐的對立。這些對立的范疇體現西方認識事物的策略,由內而外,由表及里,承認事物的差異,個人的思想,進而發展為追求自由與平等,是民主思想的基礎。
中西哲學在很多方面各有特點,各有優勢。中國哲學相對西方哲學能從整體深思和把握事物,更思辨的看待理由,注重個人對認知的體悟性,崇尚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更具倫理和實踐性。西方哲學較中國哲學則更具有邏輯和形而上的特點,重實際,講科學,尚競爭,整個哲學清晰細致。無論中西哲學有著怎樣的交集,都是不同歷史的產物。對于中西哲學的理解,也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才會有各自的特色,兩者只有在相互借鑒,相互推動中才能不斷充實自身,成為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普羅泰戈拉.《論真理》
[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3]《論語》陽貨篇
[4]朱熹《語類》
[5]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6]《華嚴經》
[7]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8]《中庸》第一章
[9]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中西哲學的幾點比較】相關文章:
中西方哲學的對比論文03-22
中西比較文學論文范文04-01
老子和塞涅卡哲學比較03-31
花腔女高音中西演唱藝術比較03-31
中西方古代浮雕藝術造型語言比較論文03-23
對中西方飲食文化的比較研究論文03-23
中西文學比較論文范文(通用9篇)10-28
哲學論文馬克思哲學04-01
哲學觀與哲學發展研究論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