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哲學論文馬克思哲學
關于馬克思哲學的哲學論文應該怎么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哲學論文馬克思哲學,僅供參考。
馬克思哲學視域的文化自覺
一、文化自覺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和發展
(一)文化自覺概念的基本特征
1.文化自覺概念的內涵
在邏輯學上所謂外延就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客觀事物,亦即概念的適用范圍。
上面本文已經對“文化自覺”的內涵作了界定,因此“文化自覺”概念的外延應與其內涵相一致包括一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實踐活動。
費老先生用一句話將“文化自覺”的內涵歸納為 16 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16 字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要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傳統文化,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然后去尊重傳統文化,繼而自覺的去傳承傳統文化。
第二,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開發,明確其發展方向。
第三,推動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以上就是“文化自覺”這一概念的主要內容。
2.文化自覺概念的本質屬性
費老先生的16 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對“文化自覺”概念內涵最精準的概括。
文化自覺中“各美其美”,是指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和美感。
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要學會欣賞自己的獨特文化,看到自己的優點。
“美人之美”是在欣賞自己文化的同時,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美美與共”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借鑒,最后相互融合,和平共處,達到“天下大同”的終極目標。
可以看出“文化自覺”是充分認知本國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充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并且與外來文化交流,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豐富本國文化的內涵,實現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這是“文化自覺”的小目標,不管對本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還是與外來文化的融合,終極目標是實現文化的和諧發展,實現“天下大同”這一偉大理想,這一理想是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理想相契合的。
2.文化自覺概念的發展
中國近代較完整意義上的文化自覺開始于中日甲午海戰之后。
甲午戰敗,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得社會矛盾加深,同時也喚起了民族覺醒。
親身經歷這次事件的梁啟超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役始也。”
民族覺醒是文化自覺的重要表現,甲午海戰這次民族危機激發了民族覺醒,讓一些知識分子開始審視國內和世界形勢,導致了“公車上書”的出現,這是文化自覺的起點。
“公車上書”是知識分子們對祖國前途理性思考之后采取的重要舉措,這些知識分子正是在甲午戰敗的刺激之下,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人生觀和世界觀,開眼看世界,使得他們成長為文化自覺的主力。
從甲午海戰一直到八國聯軍侵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走在時代前列,主張“變法”,向西方學習。
他們一方面從文化上論述政治變革的必要性,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宣傳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和平等精神,具有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意義。
八國聯軍侵華之后,更多的有識之士以實際行動自覺承擔時代使命。
其中梁啟超的“新民”說則大力宣揚自由主義的民主自覺。
孫中山則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對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弊端提出批評。
他們對于中國文化近代化過程中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辯證思考,是文化自覺的具體表現。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要活動陣地,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等知識分子結成新文化陣營,主動承擔起喚醒國民意識的使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主要目的在于改造國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推動國人尤其是知識青年的覺醒,促進了人的解放。
通過新文化運動的推動,國民意識得到極大的解放和覺醒,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二、文化自覺的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
1.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認識文化的地位,必須對文化的本質屬性有深入的了解,要想了解文化的本質屬性必須要先知道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要討論的是文化三個基本特性:第一,超自然性和超個體性。
文化是與“自然”相對而言的概念。
從文化的內涵中就可以看出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它是與人類世界相關聯的,所謂文化其實就是人化的產物,具有屬人性和社會性,它不屬于自然界的范疇,所以文化具有超自然性。
同時文化是人化的產物,它不是單個人的實踐活動的成果,而是整個人類的實踐活動的成果,文化是相當于人這個類來說的,不是相對于其中的單個人而言。
文化以物質性的和精神性的品質附加在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中,一代代被繼承和發展。
每一個個體要想在社會中生存,必須學習和繼承前人創造的文化,習得這種習慣,這就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和發展,所以文化具有超個體的特征。
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
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現象。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文化,因此很顯然文化具有民族性。
同時,在存在階級對抗的階級社會里,文化不可避免的要打上階級的烙印。
文化是一種動態的發展過程,不是僵化、靜止的存在狀態,文化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因而必將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而發展,與社會存在的發展相契合,不同時代擁有屬于自己時代特色的特定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時代性,文化的時代性則意味著文化依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可促使民族文化推陳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滯僵化。
2.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作用
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是由文化的本質屬性決定的。
從宏觀上來說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作用主要有滿足需要的功能、認知的功能、規范的功能和凝聚的功能。
第一,滿足需要的作用。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將文化創造出來,文化的作用也就是直接或間接的滿足人類的需要。
正是由于社會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文化的創造也是不斷發展變化、永無止境的。
第二,認知的功能。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本質能力的固化,展示出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達到的水平。
通過對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人類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人類文化知識寶庫越來越豐富,使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
特別是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上,借助文化,人們日益加深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并在科學認識的指導下,人們采取正確的處理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規范的功用。
文化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和社會規范的系統化。
它提供人們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規范著人們的思想行為,使社會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發展,因此文化具有規范人們的行為習慣,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凝聚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個地域中的人們,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慢慢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些共同的價值取向凝聚沉積下來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這種民族文化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和發展,不斷激勵著民族內部成員奮勇前進,推動本民族的發展。
三、培養文化自覺的哲學方法.................................25
(一)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力求全面性....................25
1.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基本方面............. 25
2.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聯系.................... 27
3.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源泉和中介........ 28
(二)從文化現象的發展變化中觀察文化現象....29
1.把握文化現象的發展規律..................................... 29
2.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29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指導................31
1.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依據................................ 31
2.以唯物主義辯證法為方法論原則........................ 32
三、培養文化自覺的哲學方法
(一)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力求全面性
1.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基本方面
文化,是一個外延非常寬泛的詞,涉及的領域和層次十分豐富復雜,有關文化的定義多達上百種。
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文化”最早來源于《周易》中的賁卦:“文明以止,人文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通過禮樂文明教育和感化民眾,使社會達到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
中國古代的“文化”是與“武功”相對的概念,據漢代劉向說:“凡武之興,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說苑·指武》)可見,“文化”又是與“武功”相輔相成的統治方法和手段。
西方的“文化”一詞則來源于拉丁文 cultura,本意是指對農作物的耕作和栽培以及居住、聯系,后來引申擴大為所有有意識的培養、教育、發展及其產物。
文化自 19 世紀以來就受到許多哲學家的關注,西方出現了許多文化哲學的學說,如柏格森的生命沖動的文化哲學,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和韋伯的價值的文化哲學,尼采的強力意志的文化哲學,胡塞爾的本質的文化哲學,舍勒的情感的文化哲學,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的文化哲學等等。
這些不同的文化哲學流派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文化的產生、實質、結構和功能等等作了有意義的探索,深化了對人的本質和主體性的認識,但是這些文化哲學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夸大人的主觀精神、夸大歷史偶然性、夸大文化相對主義的局限性,低估或者否認人類實踐活動在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實踐活動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礎,沒有人的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活動,不僅沒有文化,連人的生存都不可能。
結語
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提高本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決定》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做出的,為發展我國先進文化創造了有力的政策條件,它勢必推動我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文化軟實力對內必須發揚傳統文化,深度開發傳統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對外必須處理好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為我國文化的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無論是發展本國傳統文化,還是借鑒、吸收外來文化,都離不開高度的文化自覺,只有在對文化充分的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費孝通老先生首先提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范疇,這一概念對于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它為我們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一個可行性的方法和路徑。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傳統文化支撐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
因此,如何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資源,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對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文化的發展具有時代性和繼承性,歷史發展到現在,傳統文化中必然有某些因素不能適應歷史的發展,成為落后東西,對于這些東西我們要抵制和剔除。
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是關系我國文化發展走向的重要問題。
隨著經的發展,我國社會思潮中出現了一些對待傳統文化的錯誤的觀點,有的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作用,有的主張對傳統文化全盤接受,這些都是不合時宜的。
【哲學論文馬克思哲學】相關文章:
馬克思實踐哲學論文10-09
馬克思哲學論文2000字10-01
哲學論文心靈哲學10-01
與時倶進的馬克思哲學論文10-08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論文10-09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提綱10-08
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批判邏輯演進論文10-09
哲學畢業論文:品味哲學10-08
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觀的剖析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