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哲學視閾下的中國哲學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哲學論文心靈哲學
關于心靈哲學的哲學論文應該怎么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哲學論文心靈哲學,僅供參考。
心靈哲學中的命題態度研究
緒論
本文雖然在心靈哲學的視角下研究命題態度的相關問題,但從淵源上來說,對命題態度這一概念的研究來自于語言哲學,因此必須澄清本文的研究與語言哲學視角下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
將命題態度納入哲學中來,其源頭來自于著名的弗雷格疑難,即態度語境下同一性替換問題。
對弗雷格及羅素關于此問題解決方法的評析促進了情境語義學(Situation Semantics)的產生。
情境語義學注重研究命題態度的關系,即個體對命題的態度,比如“相信”、“期待”等,這些具有意向性的狀態能夠表達一個個體的態度。
該研究將命題態度形式化,即一個邏輯系統如何表示命題態度的關系,以及這個系統是如何構造的。
總體來說,語言學或者邏輯學對于命題態度的研究更偏重于形式化,從命題態度的結構入手來探討有關語義的問題。
其結構要素包括命題態度主體( propositional attitude subject )、 命 題 態 度 謂 詞 ( propositionalattitude predicate)及命題內容。
其中命題內容指的是命題態度謂詞指向(direct at)或關于(about)的內容。
第 1 章命題態度的含義
1.1 命題態度與心理意向性
也就是說,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雖然能夠感知一側事物,但并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即“無意識的心理狀態”。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些無意識狀態比如慣性。
我們會發現,當一個人 10 年不變在同一個地方居住、并且在同一個區域上班,那么每當他上下班時,即使在路上不費力尋找路標甚至走神,他依然能到達期望的地點。
或者一個人慣用手寫,提起鋼筆就會自發地尋找紙張進行書寫,那么當有人手持文件等待其簽字,慣用手寫之人可能在找到鋼筆后由于走神而忘掉待簽字文件,進而繼續翻找紙張。
這些無意識的狀態是否具有意向性?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無論主體有沒有對當下狀況的意識,他都在心理意向的驅使下完成了某項工作。
例如某人順應心中對家的期待而在不故意的情況下抵達住所,或者能夠遵循對書寫的渴望而尋找紙張。
關于意識與意向性關系的進一步討論我們將在下一節完成。
而這種無意識的意向能否稱為命題態度?顯然不能。
這種無意識的心理意向并沒有指向一個命題表達出來的內容,換言之,潛在的心理意向性并非命題態度。
1.2 意識與意向性
與上述分離主義不同,意向性基本論認為,意識與意向性是不可分離的,但是它們的聯系體現在,意向性在二者中更為重要、是基本的,意識可以用意向性來解釋。
表征主義是其中一種代表性理論。
表征主義認為,所有心理狀態都是意向狀態,意向內容可以由心理狀態對事物或性質進行表征而得來,換言之,本應理解為由意識得來的內容,其實可以由意向(表征)得來。
其解釋有賴于德雷斯克的“移位感知” (displaced perception)理論。
人的經驗有一種透明性,“經驗的透明性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例如,當我們注視一棵樹,并且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視覺經驗,我們能發現的性質只是所呈現出來的樹的性質。
這表明,經驗恰如眼鏡的鏡片一樣,可以讓我們投過它知覺到外部事物的性質。
在此意義上,我們說經驗是透明的。
第 2 章命題態度的地位 ....................................11
2.1 民間心理學理論 ................................. 11
第 3 章命題態度的歸屬過程 ................................17
3.1 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命題態度如何解釋行為........17
3.2 監視機制理論——命題態度的自我歸屬 ............. 21
結論.......................24
第 3 章命題態度的歸屬過程
3.1 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命題態度如何解釋行為
也有例外。
比如當這個人害怕火焰,但假設他是一個冷血的人,在看到幾百米外的一座房子失火時,由于他同時相信這個火焰不會傷害到自己,那么他將不會感到害怕,也不會如前所述,驚叫甚至避開。
還有一種例外是,當一個人擁有兩種不同的信念,信念 q 的影響力遠大于信念 p 的影響力,那么他會呈現出與我們假設不同的行為傾向,也可能與其他相信 p 的人表現不同。
例如,一個人雖然害怕火,但是當他獨自迷失在森林中,此時如果不取火,他相信自己將被凍死;或者相信,他手邊的獵物如果不用火烤就無法食用,而他將被餓死,那么此時他會拋開對火的害怕而選擇生存。
當然如果他相信只要點火他就會害怕到死掉,或者相信生肉也可食用、總比面對火好,結果將不相同。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一個危險的水邊,主體 A 相信靠近水可能會喪失生命,那么他將遠離水岸,而同樣一個擁有該信念的主體 B,由于他尋求刺激,或者有輕生念頭,那么他反而會靠近水岸。
如此種種。
3.2 監視機制理論——命題態度的自我歸屬
在上一章提到的 FP 三種理論中,理論論和模仿論最為流行,但無論是理論論主張的人們對命題態度的歸屬能力由先天或學習得來,還是模仿論所說的人們虛擬他人視角來理解或預言他人心理狀態,都將研究集中在命題態度歸屬能力的第三人稱方面,因此,對第一人稱問題進行考慮,MM 理論就成了一個好的選擇。
此外,對于解釋自閉癥人群能否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該理論也提供了解答。
然而,盡管 MM 理論作為前兩種 FP 理論的補充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其中不乏值得考慮的問題。
例如,該理論的提出者并沒能明確解釋監視機制在什么情況下完成表達任務,同時,該理論關于信念的上升程式中的問題也沒能給予良好的解答。
所謂信念的上升程式是指,當人們思考類似“是否相信 p”的問題時,實際上在心中考慮的是“是否 p”,這就將思考一種心理狀態轉化為思考一個事實。
對于這種現象,MM 理論并沒給出合理的解釋。
結論
關于命題態度歸屬的過程,我們從兩方面進行了討論,一是研究命題態度在解釋行為時的表現,二是研究命題態度的自我歸屬,即人如何認知命題態度對行為的影響。
這個部分的分析主要利用信念這一命題態度。
對于命題態度的解釋過程,我們除了沿用理論論及模仿論,即利用理論或者模仿他人的視角來進行解釋或預測行為以外,還參考了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在行為維度,我們知道命題態度對行為解釋的表現為,同一命題態度引發的行為不唯一,且受所持命題態度的程度及硬度的影響;通過對神經生理維度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命題態度的解釋方式是對每一個行動方面的解釋而非行動整體;在社會歷史維度,命題態度對行為的解釋則受社會、歷史、語言的影響。
命題態度的自我歸屬則主要參考 MM 理論,即我們通過認知建構中的監視模塊來完成自我認知,對于該理論不詳盡之處,我們也嘗試給出了解決方案。
【哲學論文心靈哲學】相關文章:
心靈哲學視閾下的中國哲學論文10-08
哲學畢業論文:品味哲學10-08
哲學專業論文10-08
淺談行政哲學對歷史哲學的借鑒論文10-08
淺談哲學地教教育哲學論文10-08
語言哲學和邏輯哲學的分析論文10-08
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論文10-12
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訴求哲學論文10-13
淺談德國哲學家與中國哲學論文10-08
體驗哲學與維氏后期語言哲學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