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人文社會科學哲學論綱論文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哲學分支學科,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是在近代以來哲學學科的深度分化和整體性建構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近代以來,伴隨著人類認識和實踐的深度分化與高度綜合,對于人文社會現象的認識也不斷地向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形成了具有復雜內部分工又相互協作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建構起了具有復雜內部結構的大科學體系。正是依托于實踐與科學的分化與發展,當代哲學體系也相應地不斷發生著內部分化,形成了各具特點又彼此相關的分支哲學學科群。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正是在這個既分化又綜合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構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哲學的內在組成部分,是當代大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哲學。
當代大科學體系中的人文社會科學
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是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哲學,是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及其研究中的一些前提性和根本性問題的哲學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的產生,直接地依托于人文社會科學。而人文社會科學在當代的凸顯,有其明顯的社會和時代背景,這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的自覺性的不斷提高和人類認識與自我認識向著科學化方向的不斷發展。
從歷史的角度看,與對于自然的認識相伴隨,對人文社會現象的認識也有悠久的歷史,并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豐富內容的人文學科。然而這種認識卻很難說是一種科學。近代以來,對自然的認識逐漸向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形成了具有嚴格性質、嚴整內容、嚴密體系和特定方法的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技術和生產的巨大發展,促進了人類實踐的巨大進步,也推動了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這既為人文社會認識的發展提供了對象性前提和強勁的動力,也提供了極為有效的科學背景和方法論借鑒,促使對人文社會現象的認識也向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19世紀下半葉,尤其是20世紀以來,對人文社會現象的認識借助于科學的力量迅速發展,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它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社會科學的發展不僅從新的角度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也促進了傳統的人文學科的發展,從而造就了一種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織、互相促進的動態發展格局,形成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多足鼎立的當代大科學體系。
當代大科學的發展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學問題,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學問題。
首先,從科學的角度看,它把“什么是科學”的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元科學問題重新提了出來。過去一談到科學,指的就是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研究的科學化發展也就是按照自然科學的標準和模式來發展,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性、準確性、定量性和可重復性等是科學性的基本規定。那么,能否嚴格地按照自然科學的標準來規定和要求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呢?或者說,對于社會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的研究是否應當和能否按照自然科學的科學觀來加以要求和對待呢?這里顯而易見的情況是,人文社會現象既與自然現象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客觀性、動態性、歷史性等,也有許多與其非常不同的特點,如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可量化性、不可逆性、個別性和不可重復性等。相應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既與自然科學研究有許多相同之處,也必然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人文社會研究根本不是科學,則既不符合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長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也完全封閉和堵塞了人文社會科學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前景和途徑;如果說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是科學,則它們又客觀上存在著許多與自然科學不同的特點,由此便要么需要對科學的定義重新加以界定,將其作必要的調整和放大,要么便是既承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是科學,又承認作為科學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自己的學科特點,并對這種特點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很明顯,這里實際上涉及到科學的規定性和科學的劃界問題。我們知道,“科學是什么”的問題是科學發展中的元問題。對于這類元科學問題的探討本質上不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或者說至少是一個科學哲學的問題。羅素曾經指出,當我們提出和回答“科學是什么”之類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所提出和回答的都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一種哲學問題,或者說是一種關于科學的哲學問題。相應地,對“科學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本身也不可能由科學本身來回答,而只能從更高的層次即哲學或科學哲學的高度來回答。在這種意義上,當代大科學的發展使對于科學的哲學探討變得更加明顯和突出。
其次,當代科學的發展不僅涉及到如何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問題,還涉及到如何劃分科學的不同分支,例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以及如何看待這不同分支學科之間的關系問題。相對而言,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之間的區別更加明顯一些,而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則更加復雜,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看法。在有的國家,例如中國和美國,有的人比較注意區分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而在一些國家則不太注意其區別。例如,在英國,一般不用人文科學,而是將其歸并于社會科學。在德國,則將研究人文社會現象的學科統歸為精神科學。那么,究竟應當怎樣看待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呢??是否應當在建構自然科學哲學的同時,分別建構起與之相應的人文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哲學呢?這里既涉及到對于科學哲學的內部劃界問題,也涉及到對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關系的看法。在我們看來,嚴格來說,人文現象與社會現象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前者強調人的個性、主觀、心理、文化、生活等特殊方面,后者強調人的社會性、關系性、組織性、協作性等共性方面。相應地,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無論在關注的重點和所側重的方面也都有所不同。但就其與自然現象的差別而言,人文現象與社會現象之間的差別又是次級的,不那么顯要的。尤其是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個人與社會之間越來越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個人既是社會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成為社會的內在有機組成部分,又對社會整體具有越來越大的依賴性;另一方面,社會組織的發展越來越依托于個體,并以個體的生存和發展為自己的目標。與之相應,傳統的人文科學在現代科學的影響下逐漸向著科學化的方向發展,社會科學中的人文因素也不斷地得到強化,這就使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使得我們能夠暫時舍棄人文現象與社會現象之間的差別,而以自然科學為參照系,來探討那些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所共有而又與自然科學相區別的哲學問題,并將這種學問叫做人文社會科學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哲學,強調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在統一性,并努力貫徹一種對于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統一理解方式。
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的基本規定
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是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的本質、特點、規律、方法等問題的哲學探索,它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活動及其結果為對象,舍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內部各具體學科之間的差異和區別,在與自然科學的參照與比較之下,就人文社會科學是否、能否和何以成為科學等基礎性和前提性問題進行探索,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哲學方法論指導,其任務在于以哲學方式規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活動方式與方法,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全面徤康發展。
正如自然科學哲學的研究對象有別于自然哲學的研究對象一樣,就其對象而言,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對象也有別于人文哲學和社會哲學。我們知道,自然哲學以自然現象為對象,對自然現象進行哲學研究,是關于自然的哲學。自然科學哲學則以自然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現象的科學活動及其結果和方法等為對象,把握自然科學研究的普遍過程和內在規律。相應地,人文哲學或者說人的哲學以人或人文現象為對象,是對于人的生存、活動、本質、價值、意義、個性、理性、情感、意志、發展和追求等的哲學研究,是關于人和人文現象的哲學。社會哲學是對于個人與社會關系、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社會活動、社會發展、社會系統、社會進步等的哲學研究,是關于社會的哲學。相對而言,人文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哲學則以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活動及其結果與方法為對象,揭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活動的過程、方式、方法和結果等方面區別于自然科學研究的特點。
在同等的層次上,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直接地對應于自然科學哲學,可以看作是廣義的科學哲學的一個分支。正如狹義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一樣,原來的科學哲學僅指自然科學哲學,這既不符合當代科學發展的實際狀況,也不符合科學哲學的當代發展。正如只有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統一中才能把握當代大科學一樣,我們也只有在人文社會科學哲學與自然科學哲學的統一性和相關性中才能全面地把握科學哲學。
從社會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活動本質上是人類在科學層面上的自我認識。我們認為,以人文社會現象為對象的認識實際上是人類自我認識的實現形式,這種自我認識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具體層面:其一,日常的社會心理層面,這主要存在于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對于自己周圍的社會現象的直接觀察和感受,由此而形成種種社會心理和社會觀念;其二,闡釋的社會理論層面,這主要存在于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專門的科學和學術研究活動之中,是人文社會科學家們對于人文社會現象的系統研究和深層探索,由此而形成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理論與學說;其三,決策的社會規劃層面,這主要存在于社會活動家們的理論與實踐中,包含著他們對于社會發展模式的選擇與具體社會政策的制定,并直接影響著社會的變革與發展1]這三個層面的自我認識都既向已逝的歷史方向回溯,又向未來延展,并在歷史與未來的張力中指向現實;它們既各有其對象、特點和功能,又相互交織和彼此關照,并在各種具體方面不斷展開,使人類自我認識形成一個全時空的立體網狀系統,保證著人類在實踐中的自覺性和行動中的合理有效性。在人類的自我認識體系中,人文社會科學作為一種專門化和科學化的認識活動,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功能,這就是提升人類自我認識的理論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水平。
就其性質而言,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是一門高層次的關于反思的哲學。反思,又叫后思。黑格爾曾經說過,“反思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在科學理論層面上對社會的認識,以及社會通過這種認識而在科學理論層面上進行的自我認識,因此在本質上是一種反思性認識。而人文社會科學哲學作為對于這種反思性認識的哲學認識,本質上是對反思的反思,它以在科學理論層面上進行著的社會認識和自我認識為對象,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哲學反思。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的主要問題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的重要問題主要來自兩個基本方面,一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發展中的一些根本性和前提性問題的哲學追問和回答,一是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所特別關注和重視的一些重大問題和重大爭論。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來對其加以研究和探討,以做出具有時代意義的回答。
1.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和對象。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和特點在很大成分上是由對象的特點所造成的。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的幾乎所有爭論都根據于或根源于對人類社會現象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對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性質和對象的分析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的前提性問題。我們從科學與非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內部區分等不同層次,對人文社會科學進行學科定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涉及到以下復雜關系:人與社會,個人與人類,社會歷史活動中的規律性與目的性、決定性與選擇性、必然性與隨機性、受動性與意志自由,人在活動中的愿望與條件、目的與結果、理想與現實、預見與反饋、因果關系與偶然突變、預言自適應與社會測不準,行動規律、心理規律與社會規律,意志自由與道德責任等;涉及對自然一人一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的現實形態及其當代理解。我們認為,應當借助多種參照系來把握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的特點,把它們看作是自為性和異質性的統一、價值性與事實性的統一、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的內在相關性的統一。這些特點都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與自然科學相比,人文社會科學有自己的許多學科特點,例如,個體性與整體性的統一,實證性、說明性與理解性、體驗性的統一,批判性與建構性、創新性的統一,真理性與可錯性的統一,價值中立性和非中立性的統一等。
2.人文社會科學的結構與功能。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結構可以從理論結構、學科結構和社會結構等不同方面來加以考察。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結構指構成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知識元素的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它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在邏輯的集中表現。這種知識元素主要有概念、變量、陳述、格式等,它們的不同有機組合構成了人文社會科學的不同理論結構。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結構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來考察。橫向的指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各種具體的不同分支學科及其相互關系,縱向的則包含著元科學層面、部門科學層面和應用科學層面。人文社會科學的社會結構主要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機制和管理體制,其中包含著專門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民間研究團體等不同社會組織形式。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功能主要有以下方面:社會描述和說明功能;社會理解功能;社會反思功能;社會預見功能;社會批判功能;社會創新功能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功能有許多特點,例如實踐催化性、更強的主體依賴性、差異性和變動性、社會預言的自適應性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積極社會功能只有借助于一定的主體、理論和環境條件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不斷地優化。
3.人文社會科學的進化與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哲學既以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進步與發展為己任,就不能不特別地關注其進步與發展問題。人文社會科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人文社會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對社會文明的變革與進步的特殊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里的科學技術,當然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和社會變革技術。與社會變革一樣,人文社會科學的變革也有常規發展與科學革命之分。人文社會科學的變革是在雙重批判和雙重建構中得到實現的。一方面,科學地批判已有的社會理論,另一方面,科學地批判社會現實;一方面,在發展了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從事理論批判,另一方面,依據更新了的理論從事實踐批判;一方面,觀念地建構更加合理美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另一方面,觀念地建構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文社會藍圖;一方面,依據新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去建構更加美好理想的社會,另一方面,依據發展了的社會現實去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正是在這種觀念與現實、批判與建構、觀念的批判與實踐的批判、觀念的建構與實踐的建構的交互作用中,人類社會文明得以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得以進步。
4.人文社會科學家與人文社會科學共同體。人文社會科學家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離開了人文社會科學家的積極的和創造性的探索與研究活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就不可能。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直接是以科學家個體為單位來進行的。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個人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個人素質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優秀的思想品質,如探索人文社會奧秘的求知欲望、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自由競爭的寬容品質、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敬業獻身的使命感等;其二,獨立的主體意識,如自決意識、自主意識、自控意識、批判懷疑意識、責任意識、個性意識等;其三,良好的能力素質,包括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強大的知識力、豐富的情感意志力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是一種個體性行為,也是一種群體性和集團性行為。人文社會科學共同體就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群體性和集團性存在方式,它們由一定的共有和共享的范式組成,要求共同體的成員擁有共同的學科觀和方法論,共同的基本理論假設、基本理論原理和基本理論觀點,共同的研究方向、研究領域和理論主題,并在內部從事比較充分的作業交流,具有較強的韌性和相對穩定性。人文社會科學共同體是按照需要原則、目標原則、能級原則、適應原則等組合起來的,并依據研究對象的具體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組合方式,有其一定的專業、職能和層次結構。
5.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問題。客觀性和主觀性問題是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一般說來,主觀性和客觀性都是描述主體意識特征的范疇。主觀性指主體意識依賴于主體的生理心理特性和語言符號形式方面,客觀性則指主體意識依賴于相應客體的對象性內容方面。正是主體意識具有對于客體內容的依賴性,它才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檢驗方式從與對象性內容的符合、一致關系中得到客觀性的檢驗,并由此而得到真理性的說明。客觀性是科學之為科學的最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客觀性的追求卻顯得格外困難。其一,人文社會生活中所蘊含的大量的心理、情感、意識等方面的因素深藏于人們的心靈內部,不太可能純客觀地得到反映和再現,需要深層的理解和溝通;其二,社會認識和交往中存在著人們之間互為主客體的情況,假象和人為遮蔽常常妨礙客觀性的認識和理解;其三,人文社會科學試驗中存在著獨特的Resenthel效應,即試驗的愿望影響試驗的結果;其四,社會觀念與社會現實內在交織,常常造成觀念對現實的擾動,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問題做出更有說服力的說明,尤顯重要。
6.人文社會科學的真理性和合理性。追求真理是科學研究的永恒理想,也應當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目標。人文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尤其是其中的價值因素和評價因素等,決定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真理性與自然科學中的真理性既在本質上一致,又有自己的特點。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哲學中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真理性與合理性的關系來展開的。我們認為,堅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真理性目標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方向性意義。相比較而言,從總體上看,我們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真理性具有如下特點:經驗性、具體性、理解性、反思性、批判性、實踐性。合理性問題是當代哲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合理性是個評價概念,它既與理性相關聯,又與非理性和反理性相對應,需要在與它們的比較中得到澄清和研究。對合理性的研究,從定性方面來看包含著合理性假設、合理性類型、合理性基礎、合理性的相對性等一系列問題。[3]從定量方面來看,則包含著合理度及其檢測標準和檢測尺度等一系列問題。在定性與定量的統一中深化合理性問題的研究,是推進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7.人文社會科學的滯后性和超前性。滯后性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時間上落后于人文社會現象的實際發生。在這里,滯后和超前并不是一對價值評價概念,也不是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本身的一種否定或肯定,而是一種描述,是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時間特性的一種概括。它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從社會認識的角度看,人作為認識者對認識客體一一人文社會事件及其過程的認知與把握,明顯地帶有“事后思維”的性質和特征。之所以如此,其直接原因,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面臨的特殊對象的復雜性和過程性,人們只有在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之后,或者在某一歷史過程較充分地展開之后,才能對已經歷的過程與已形成的結果進行反觀和反思,并對其真正地加以認識及把握。如果說滯后性是由于人文社會歷史作為一個過程而對社會認識的客觀要求則超前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的一種自覺的和創造性的探索活動。人文社會科學的超前性,可以理解為根據社會發展規律,對社會生活領域內正在發生或尚未發生的各種現象予以前瞻性分析、預測乃至探索描述,通過對影響社會生活的某些潛在因素的揭示和把握,進而勾畫出其基本的運行軌跡及其發展模式的一種活動形式。這種超前,從對象上看,就是超前于社會的現實,提前指向社會的未來。而未來乃是指那些迄今為止尚未出現、尚未發生或尚未存在的社會現象;從時間上看,乃是人類認識的一種順時間方向的運動過程,它力求使思想的運動速度超越當下的時空界域,走在社會進化的實際進程前面,在觀念中預先構想社會在未來某一時段上的可能狀態;從范圍上看,既可以是社會生活的各個具體的領域、層次或方面,也可以是未來整個社會的基本框架、基本結構;從性質上看,這種超前應當是全面的、總體性的,但不可能也不應該是非常詳盡的和具體的。因此,超前性研究一般具有預測性、創造性、探索性和規范性特征。人文社會科學的滯后性和超前性在現實的基礎上相互轉換并在人類實踐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地得到統一。
8.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說明與理解。這是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哲學中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爭論的重要問題之一。科學主義主張社會科學應當也可以像自然科學一樣客觀地描述和說明對象。人文主義則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能是描述性的和說明性的,而只能是理解和解釋,是理解基礎上的解釋和解釋基礎上的理解。在我們看來,說明和理解之間并不是完全對立、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相互補充的。這里問題的關鍵是要自覺地立足于人文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復雜的多樣的人文社會現象不可能用單一的方法加以把握,而需要多種多樣方法的綜合性運用。我們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既應當是實證性的也應當是規范性的,既應重視文本的制約作用,又應注意解釋和理解的相對性、個體性,努力建構科學合理的解釋模型,以特殊有效的方式合理地進入和走出社會理解中的解釋學循環。
9.人文社會科學的認知與評價。社會事實區別于自然事實的最重要之點在于它同時也是價值事實。任何社會行為和社會事件都有一定的價值規定性和指向性,因此,對社會事實的認識同時也包含對其價值事實的認識,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同時也就是對社會價值的評價。不僅如此,社會價值事實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價值非中立性。各種社會活動都有一定的價值指向性,其結果均服從于和服務于一定價值主體的需要。在存在著利益差別的個體、群體、民族和國家之間,這種價值非中立性和價值指向性還常常造成價值取向與價值觀念的沖突。一定主體價值的實現甚至以犧牲他人的價值為條件和代價。這種社會價值事實的內部沖突不僅作為一種對象性事實而影響到對其的認識與評價,還直接影響到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主體,對其認識活動和評價活動及其結果造成干擾和影響。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妨礙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和評價的公正性。因此,我們尤需加強對于人文社會科學中價值事實和價值評價問題的研究,以為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價值評價指標體系提供價值論和方法論指導。
10.人文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性和非意識形態性。意識形態是社會意識的內在組成部分,是社會意識中反映社會經濟基礎和階級矛盾與階級斗爭的部分,是階級社會中階級矛盾與階級沖突的重要觀念存在和表現形式。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的對立與沖突既根源于又表現著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沖突,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形式。一般說來,在社會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社會的主導性意識形態。主導意識形態是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統一社會意志和實施社會調控的重要思想和觀念武器,對于社會的政治管理與社會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意識形態性是階級社會中社會意識的重要特點,也是階級社會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特性。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性從根本上說就是價值導向性、階級性、政治性、黨性等。非意識形態性就是價值中立性、非政治性、非導向性等。在以剝削階級為主導的社會里,意識形態受到剝削階級的階級利益的直接控制和影響,具有相當的虛假性、欺騙性、強制性等,并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生著各種復雜的影響,尤其是妨礙著人文社會科學的客觀性、真理性和科學性。在無產階級為主導的社會里,由于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與全體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堅持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即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與堅持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客觀性、真理性和科學性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當然,人文社會科學的不同具體學科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的密切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說來,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的意識形態性相對較強,而文學、藝術、語言等則相對較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當根據自己的特點,處理好客觀性、真理性、科學性與階級性、政治性、意識形態性的關系,在二者之間保持適當的和合理的張力。這里應該指出,在存在階級和階級沖突的條件下,尤其是東西方之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尖銳意識形態沖突的情況下,有的人提出種種淡化意識形態的主張,搞非意識形態化,其實質就是要用他們的意識形態來取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取消馬克思主義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指導作用。這是我們所不能同意,而且必須加以反對和警惕的。
11.人文社會科學的規范轉換與學科際溝通。開展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是為了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徤康有效發展,而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社會功能是促進人類社會的徤康協調發展。因此,人文社會科學不僅應當是描述性的,而且應當是規范性的。它們不僅要盡可能客觀真實地揭示人文社會運動的歷史和現實及其規律性是什么,還要盡可能準確合理地發掘和展示其價值和意義怎么樣,并在此基礎上對社會發展的未來應如何做出具體的規劃和預設。相應地,合理地以觀念方式建構合理社會以規范現實行為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也當然地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是由若干方面具體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組成的,這各方面的具體學科又可分出許多層次的亞學科、子學科、分支學科等。各方面各層次的具體學科都有其特殊性質、對象、任務、特點、功能,從而在當代大科學體系中占有自己的特殊地位。而這各學科之間,又必然存在著相互溝通和內在協調的問題,因此,學科際溝通也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12.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與檢驗。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有多種具體形式,但它們都必須是通過一定方式、方法的科學研究活動而取得,并包含有一定價值的前人不曾有過或尚不明確、尚未發掘的新材料、新觀點、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論等。它們具有一定的價值特點,是事實與價值、認知與評價相互交織和統一的成果,是階級性與非階級性、個性化與公用性、定性價值與定量價值、潛在價值與現實價值的統一,存在著價值多樣性和協同性的并存與共振,具有同社會實際狀況的對應性與不完全對應性的特點。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的實質是一個對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科學創造性和學術水平,主要包括真理性與合理性、成熟性與先進性、可靠性與有效性、經驗基礎與理論基礎、邏輯的嚴密性與完備性、研究難度與復雜程度、科學和方法論意義、學術貢獻和社會效益等方面的再認識和再認定過程。就其實質而言,對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評價實際上是人的自我評價的一種實現形式。這里直接評價的是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實際上是人對于自身的科學認識能力及其水平的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要評價就要有一定的評價標準。所謂評價標準就是以評價主體的內在需要和利益為基礎受主體的情感、愿望、意志、興趣的影響而產生的主體對于自身的內在尺度的一種自我意識。對于真、善、美的統一追求是人的內在本性,相應地,真理性認識、價值性評價和審美性追求,既作為人們滿足自身認知需要的內在驅動力又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目標體系而成為人文社會科學主體實現對客體的全面的掌握的基本內容和三個基本向度。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及其評價是否正確、合理,在多大程度上正確合理,還有賴于社會實踐的具體檢驗。對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檢驗無疑是對其評價的繼續,或者說是一種實踐性評價。社會實踐活動使主觀見之于客觀。它既是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指導實踐活動展開的過程,又是實踐活動檢驗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過程。當然,由于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與實踐檢驗活動之間存在著抽象性與具體性的深刻矛盾,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檢驗受客觀條件和主觀能動性的雙重制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檢驗存在實踐結果與理論預測的偏差等,對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檢驗顯然就要比自然科學成果的檢驗復雜得多、困難得多。因此,要重視邏輯推理和思想實驗在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檢驗系統中的作用,注意運用多種方法綜合性地對人文社會科學成果進行檢驗。
【人文社會科學哲學論綱論文】相關文章:
論悔恨哲學論文10-12
裝置范式論的原創性探析哲學論文10-12
古希臘哲學本體論淺析的論文10-09
古希臘哲學中的人文精神的論文10-09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提升國家軟實力論文10-09
論胡塞爾的自然思維態度與哲學思維態度論文10-13
古希臘哲學中的人文精神論文10-09
論康德道德思想中的責任的哲學理解論文10-09
洛克政治哲學的人性論基礎人探討論文10-12
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訴求哲學論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