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看傳統藝術的美學突破論文
在當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普及使藝術從傳統的美學范疇中形成新的突破與發展。數字媒體藝術不僅為人們帶來新的視聽感受,更為人們帶來新的藝術美的體驗。
一、美的體驗的大眾化
數字媒體藝術利用發達的信息技術進行傳播,被大眾接受的方式正是現代化的高科技,目前,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使大多數受眾都能夠輕松地接觸到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的主要表現方式是動靜結合的視覺藝術、動畫藝術、3D影視藝術等,這些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電視、電影藝術中,成為深入人心、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藝術形式。
二、美的體驗的虛擬性
用數字媒體藝術手段創作出的作品具有真實、生動的特點。這種超現實的作品是一種真實基礎上的虛構。如,2009年的美國科幻史詩式電影《阿凡達》講述了發生于2154年,人類對于生態茂盛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稀有礦產進行開采的故事。電影的標題“阿凡達”,指的是經過基因改造而能為部分人類所控制的納威人身體,人類使用它們同潘多拉星上的原住民展開交流。這原本是個虛幻的故事,有虛幻的情節、虛幻的人物角色設置、虛幻的故事情境,但是,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使這種虛幻具有一種超出常規意義的真實。如,《阿凡達》中所呈現的潘多拉星球的環境背景:一些懸浮于空中的巨大石塊如同冰山在海面上緩緩移動,石壁上生長著形態各異的植物。石塊之間的碰撞產生了大小不同的小石塊,使影視三維空間中充盈著一種奇異的感覺。潘多拉星球的森林、草原、高原中生長著各種食草動物,綜合了現實和虛幻中動物的特點,長著長嘴、小顎,現實動物犄角形狀的扇形膜,有鮮艷的色彩和花紋。影片中旋扇蜥蜴的原型是地球上的蜥蜴,在細節上進行了虛擬化處理。蜥蜴的皮膚膚質和身體顏色都像枯樹枝,肢體和尾部生長著像葉脈一樣的結構,這正是運用數字媒體技術產生的動物和植物的綜合體。借助于數字媒體藝術,《阿凡達》為人們展示了一種虛擬的美感,這是數字媒體藝術對于傳統藝術形式的突破。
三、美的體驗的非邏輯性
數字媒體藝術使美的體驗呈現出一種非邏輯性的特點。傳統藝術形式一般是按照受眾接受的邏輯性進行藝術的表達,受眾可以借助自己的常規經驗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但是觀眾在欣賞新媒體藝術形式的時候會有“欣賞習慣受阻”的情況出現。如,新媒體藝術作品《動感<清明上河圖>》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將傳統經典作品《清明上河圖》進行了高科技的加工和重制,使靜的藝術動起來,超出了受眾的常規邏輯體驗。因此,數字媒體藝術作品要求大眾在欣賞的過程中運用非邏輯思維理解新的藝術形式所要傳達的藝術意圖,這樣才能夠充分感受高科技帶來的視覺沖擊。所以,數字媒體藝術對于傳統藝術的突破之一就是受眾欣賞途徑的改變。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在表達邏輯上的差別,是數字媒體藝術突破傳統藝術審美邏輯的重大創新。
四、美的體驗的開放性
與傳統藝術相比,數字媒體藝術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傳統藝術一般是由獨立的創作者完成,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也是相對單一和完整的。但是,數字媒體藝術形式下,由于對網絡形式的借助,藝術中美的體驗是開放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想法對不同門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進行綜合改動。數字媒體技術將古典的藝術形式和現代技術結合,產生了很多具有開放式美感體驗的藝術形式,現有的常見的作品種類有剪紙動畫、皮影動畫、木偶動畫、版畫動畫等。如,用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作品《桃花源》,以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經典作品《桃花源記》改編,將數字媒體藝術和中國經典的寫意水墨畫、皮影戲、剪紙藝術結合,創造了飄忽于寫實意境與寫意意境之間的 動 靜 結 合 的 作品 。 在 這 部 作 品中,水墨畫風格所展現的暈染、靈動、秀麗、淡雅的中國美學意境場景與皮影風格的人物相融合,加上高科技帶來的動感藝術,使這部作品成為數字媒體形式下的具有開放性美感的嶄新的藝術作品。
結語
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重視學生對于藝術、科學、技術的綜合掌握、理解和融匯應用。在數字媒 體 藝 術 的 教 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電腦設計的理論和技術知識,還要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媒體制作軟件,熟悉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區別。一個合格的數字媒體藝術畢業生,不僅要有較強的美術欣賞能力、美術設計能力,還要熟練應用數字媒體創作工具從事平面設計、網絡媒體制作、游戲、動畫制作、數碼視頻編輯和數字化園林景觀設計等方面的系統工作。
【從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看傳統藝術的美學突破論文】相關文章:
數字媒體藝術突破下的傳統藝術論文10-10
數字媒體的藝術特性論文(精選10篇)09-06
聲樂藝術中聲樂美學發展思路論文10-10
數字媒體插畫藝術風格分析論文10-12
聲樂藝術在電影藝術中的美學價值的論文10-10
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策略分析論文10-12
新媒體藝術設計論文10-11
聲樂藝術教育人才現狀與發展論文10-11
藝術教育發展現狀論文(精選7篇)08-10
數字媒介時代藝術概論課程改革的論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