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超碰,国产精品 人妻互换,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免费软件,男女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醫學分類醫學畢業論文

醫學人文論文

時間:2023-04-01 09:25:23 醫學分類醫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醫學人文論文

  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們,你們的畢業論文寫好了嗎?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醫學人文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醫學人文論文

  醫學人文論文【1】

  大學醫學人文教育論文

  一、醫學的本質

  醫學人文是醫學內在的、且不變的主題,醫學應當是一門專業的學科與社會人文的學科相結合產物,不能將人文學從醫學中剝離出來。

  醫學不僅僅是保持生命生機盎然,解讀生命奧秘,同時還要給予人最根本的人文的關懷。

  醫學學科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它要求醫護人員精準、嫻熟的專業知識,將人體作為科學研究對象,進行客觀、冷靜的分析治療。

  另一方面,作為醫學的研究對象,“人”不同于其他研究對象。

  人富有感情,在治療過程中,除了基本的康復的需求,還需要作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因此,在現代高等醫科院校中,應該加強醫學生的醫學人文教育,教育學生首先要尊重病人、關愛病人、給與病人以人性的關懷,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接受現代醫療設備去治愈的“物”。

  二、醫學人文

  醫學人文教育是指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通過開設醫學人文課程,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道德,并在未來的醫學職業生涯中能夠對患者實現人文關懷。

  醫學人文教育在國外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日本的醫學院校,約有80%的醫學院校第一年就開始了醫學人文的教育。

  40%以上的院校在第二年和第四年也開始貫徹。

  而在我國,醫學人文教育雖然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但是并未在醫學生的大學教育中有所體現,或面臨著實施困難的困境。

  當前醫學面臨的種種問題,諸如醫學技術發展中的缺陷與不足,醫患誠信的喪失等情況,部分原因是醫學教育存在著“重專業、重技能,輕人文教育”的弊端。

  醫學人性的回歸需要醫學人文教育,高舉人文的旗幟,恢復人類主體的尊嚴,將人從技術異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一名優秀的醫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精湛的專業知識技能,更應有對他人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關心與關注,注重對生命內在質量的關懷。

  三、大學英語與醫學人文教育

  由于在醫學院校,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內容多,學習壓力大,且醫學人文教育未被納入醫學生教育的教學計劃中,因此,醫學生在課堂上人文知識的接觸面很小。

  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必修課,而語言常常又被定義為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補充醫學人文的教育。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

  英語課本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生動形象的為學生打開人文教育的窗戶,通過語言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推動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

  四、大學英語醫學人文教育的培養途徑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塑造教師人格魅力。

  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的社會人格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塑造和養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個人素質對于受教育者的心靈是任何東西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養料。

  作為教師,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引導和影響學生。

  英語教育本身也是一門人文教育,它包括豐富的知識層面。

  大學英語課文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內容,涉及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些內容展現了人類社會生活,體現出人類的各種情感。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仔細把握英語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且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情感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樹立學生以人文本的思想觀念。

  最后,大學英語要積極開展英語第二課堂,通過英語角的互動,讓學生學會溝通交流;通過觀看名人演講講座,幫助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拋開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通過話劇表演讓學生演繹不同人生,體驗各種人類情感。

  力求讓學生在接受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接受人文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在人文知識、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深刻理解和內化人文精神。

  三、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醫學要求醫學生既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又具有正確的醫學人文素養。

  醫學人文關懷不但可以改善醫患關系,還能營造和諧健康的氛圍。

  大學英語教師有責任把“培養有情感的醫生”的人文理念融入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來體現醫學人文關懷,使大學生通過學校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具備一定的醫學人文素質。

  作者:李麗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醫學人文論文【2】

  人文教育醫學論文

  1醫學人文教育的價值:提升醫學人性

  1.1人性的內涵與教育在人性發展中的作用

  所謂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屬性。

  前者指人對人、物、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質和本性。

  關于人的性質或本性,古今中外眾說紛紜。

  一曰性善,認為人有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惡,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如自私、貪婪、欺詐和殘暴等;三曰無善惡,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惡,

  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養的,通過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惡,認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即世上既沒有絕對善的人,也沒有絕對惡的人,而是善惡、是非兼具,但人通過修身可以去惡興善。

  事實上,人是社會中的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只是人性變化的前提或基礎,不管人性善、性惡,但抑惡揚善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對善的追求,人類才能得以繁衍、發展和進步。

  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育場域中,即便承認上述人性假設,教育也不是無所作為的。

  教育在本質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論者主張通過教育發展人性,性惡論者主張通過教育改造人性,性無惡善論者主張通過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惡論者主張通過教育抑惡揚善。

  不管他們對人性持有怎樣的觀點,但都認為教育對人性有重要影響。

  從教育的本質看,其要義為“善”的影響,或使人向善。

  [2]應從生成論的人性假設出發,張揚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從潛在狀態轉變為現實;抑制人性中的惡,把人的惡性矯正到理想的善行上來,引導人的善性自覺,這是教育亙古不變的使命。

  我國古語“茍不教,性乃遷”,明確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

  西方近現代教育也有類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人是教育的產物。

  盧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3]從上述論說我們可以斷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圓滿人性”。

  1.2醫學人性與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醫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職業。

  醫學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醫學領域的表現,具體來說,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認識、理解、關愛人,從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維護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在社會關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給人以關愛;從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為人施以終極關懷。

  我國傳統醫學將醫術稱之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強調醫生對病人要有仁愛之心、仁慈之心、仁義之心的仁者情懷;

  要求不僅要竭力為病人尋求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措施與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關愛等態度和行為方式給予病人情感關照。

  正如大醫孫思邈所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悲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就是對醫學人性的精辟詮釋。

  前已述及,教育對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卻是不同的。

  科學的功能在于探尋自然規律、發現客觀真理,科學教育使人達理、求真、重利,它雖能給人帶來實在的物質利益,卻忽視人的精神。

  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關注心靈、陶冶情懷,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雖能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給人帶來實在的物質利益。

  正是由于科學的實用和人文的虛空,科學壓倒了人文。

  長期以來,醫學界也出現了“技術至善論”,高等醫學教育也遭到技術主義的深度控制,出現了“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

  醫學教育更多地關注先進診療技術的傳授,忽視人的精神理念與個性的培養。

  于是,人的醫學變成了病的醫學,醫學教育變成了針對病的職業技能訓練。

  事實已經表明,忽視了醫學所蘊涵的價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醫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

  當下醫學技術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人們對醫學進步的回應卻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壞”---專科化消解人的整體性,技術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場化漠視人的情感。

  殊不知,醫務“不僅僅是一項專業性工作,還充滿了對社會的理解、對人性的認識、對人尊嚴的尊重和對人生活目的的終極關懷”。

  [4]如果醫學技術不以人文精神為其進行價值定向,它不僅不能造福于人類,甚至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這就要求高等醫學教育不僅應重視學會“如何做事”的醫學專業教育,也應該注重學會“如何做人”的醫學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為最高目標。

  [4]它通過對醫學生人文知識的傳授、人文精神的熏染與浸潤和人文情懷的培育,對醫學生的態度、觀念、精神進行教化,對醫學生的行為進行歸訓,塑造和提升醫學人性,造就全面發展的人。

  因此,高等醫學教育應該一只眼盯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向醫學生傳授醫學科學知識和先進診療技術;另一只眼關注醫學活動中的正義、

  公正、義務、美德、仁慈、責任、同情等,培育醫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感知、對痛苦的傾聽與理解、對病人權利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

  用醫學人文教育消解醫學過度的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抵御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遮蔽與侵害,重建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之間的平衡。

  為此,《全球醫學教育基本要求》明確提出,要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通過“醫學知識、臨床技能”和“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的協調發展,

  使得“專家”不只是流于“專技”,而由“專技進乎道”,重塑醫學的德性與靈魂。

  2醫學人文教育的進路:以醫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資源

  如上所論,提升醫學人性需要醫學人文教育,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重建醫學生內心崇高的生命意識和道德法則,

  使他們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醫術與醫德并進,這既是醫學教育本質屬性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醫學目的的必要條件。

  在這一點上,目前高等醫學教育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如何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全面發展醫學人性、提升醫學的人性自覺,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

  為了避免目前醫學人文教育邊緣化和外在化的傾向,醫學人文教育應深入醫學、置身醫學,與醫學融為一體,使醫學人文教育真正成為醫學的人文教育,這樣的人文教育將不再是附加于醫學的,而是醫學自己的。

  2.1以醫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課程,使醫學生的醫技充滿人性關懷

  醫學不僅是關乎人的科學,也是一項社會事業。

  這就決定醫學人文不僅涉及人文學科,也包括社會科學,這些學科對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無疑都具有重要價值,但醫學專業的學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又提升醫學人文素養。

  筆者認為,以醫學為核心對上述人文社科學科知識進行重組、整合,是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

  如臺北醫學院開設“醫學與藝術”課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學思想發展史中的邏輯概念,美學范疇系統中之“美”“丑”“崇高”“悲劇”及“喜劇”,

  藝術、音樂、文學創作與醫學的關系,天才之悲劇,莎士比亞作品內的醫學,紅樓夢里的疾病及影響,三寸金蓮---從婦女的足痛到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屈原創作的源泉---抑郁癥,

  曹操的頭痛與他的性格,李白之死,杜甫的創作心理,貝多芬的耳聾,嚴復的氣喘病與返本復古,宏通的心靈世界等共16講[5]。

  試圖以醫學為主線,用倫理、歷史、社會、文學、藝術等方法探尋人性的本質、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醫學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等,以病人和社會為主線,將醫學倫理、衛生政策、醫患溝通、行為醫學、預防醫學、

  文化多樣性等內容整合起來,開設“醫生、病人與社會”跨學科課程,其目標在于發展同病人相關的技能,并在醫療實踐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6]這種打破原學科體系的課程設置,有利于醫學生利用多門學科的方法、概念審視所學專業,達到開闊視野,培養綜合能力的作用。

  鑒于許多高等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師資等教育資源較為缺乏,開設這樣高度綜合的課程有較大的難度,可開設適度交叉、綜合的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學文學等。

  通過上述課程的學習、討論,使醫學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病,快樂、疼痛,治療、康復之于人類社會的意義,理解醫學和衛生保健之于人類社會的價值和道德責任,

  從而激發他們珍視生命、關愛病人、維護尊嚴的人文情懷,喚起他們對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執守,形成惠民濟世、兼善天下道德人格。

  2.2充分挖掘醫學內涵的人文元素,“以醫載道”,使醫學生醫術與醫德共生共進

  醫學人文教育不能僅僅通過醫學人文課程教學,還應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

  事實上,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過程以及影響因素,通過預防與治療,保障和促進人身心健康的一門科學,它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學,[7]醫學科學本身也內蘊著豐富的人文精神。

  可是,長期的醫學專業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傳授,只管完成技術任務,卻缺少對生命價值、倫理道德、社會責任等人文精神的培養,使醫學專業教育成為“沒有目的的手段”[8]。

  因此,醫學專業課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專業教學不僅僅是傳授醫療技術,更是育人,在醫學專業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中內蘊的人文因素,

  自覺地以滲透的方式進行醫學人文教育,在病例的分析中滲透醫學倫理判斷,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醫學專業教學之中,使醫學生人文精神與醫學專業知識同步提升。

  臨床實習階段不僅是醫學生掌握基本醫療技能的階段,更是培養他們應有的職業態度、精神和行為的重要時期。

  因此,臨床醫生在臨床實習教學中,不僅要從問診、診斷、治療等環節,也要從育人角度出發,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育學生成為好醫生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

  讓醫學生通過臨床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如治病救人與醫院效益、延續生命與生命質量、遺傳與優生、醫患關系等,從道德、倫理、社會、經濟、法律等不同角度去討論、

  分析,使他們對面臨的醫療難題進行一系列的道德思考,提高他們的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境界,使他們在臨床實習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專業技能、學會了處理醫患關系的方法,

  還增強道德感、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更高層面上理解、踐行行醫之道。

  醫學人文論文【3】

  論醫學的社會性

  【關鍵詞】 醫學

  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其載體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無限地接近人類生命過程的真理。

  醫學應滿足社會的醫學需求,在社會中實現其維護人類生命的作用,因此醫學又具有社會性。

  醫學的社會性體現在醫學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社會的發展,更體現在醫學社會工作中。

  1 醫學的發達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

  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事實上也堅持了“客觀性的原則,堅持可檢驗性、可證實性、可重復性的原則”〔1〕;醫學的研究對象本質上是人類的生命過程;并且醫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識與經驗來保護人們的健康,消除他們的疾苦。

  醫生賴以進行工作的基礎是醫學科學技術,但由于他的工作對象是人,因而醫學不是一種單純的科學技術,而是高科技與人文科學的高度結合體。

  1.1 醫學的發達與社會的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1)我國在上古時代醫生就已經是專門的職業,如周禮天官就有正式文獻提到醫師的職責。

  然而,由于當時的經濟條件比較落后,并非每個醫生都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而一般人中只要略有學問且自己對醫事有所把握者,都可為人切脈開藥,直到如今仍有其余跡。

  (2)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采用。

  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了中國,從而豐富了人們的藥材知識。

  《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

  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并記述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

  還有一本傳世巨著,那就是《黃帝內經》,她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

  (3)隋唐時期,由于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對藥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客觀需要。

  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余人集體編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它比歐洲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藥典》早883年。

  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載藥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

  (4)到了金元時代,中國醫學出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寫成了《本草綱目》,該書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大約在公元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

  到了現代,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醫學在各方面都取得好成績。

  2003年抗非典的勝利,就是最好的例子。

  1.2 醫學的發展對人類有積極的教育作用 (1)中國古代醫學發展較早,與傳統儒學聯系緊密,歷代許多醫學偉人都是由儒入醫,積極用世的思想比較突出。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問題“仁”與“禮”同時也指導了醫學的從業思想。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的“序”非常明確指出“大醫治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教含靈之苦,”清代袁枚評薛雪從醫一語中的“圣學莫好仁,先生能以術全其民,使無夭禮,

  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從《周禮醫師章》到《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一部中國醫學院史,“仁”的思想貫穿始終,可以說,中國醫學史是一部閃耀著耀眼光芒的人文主義的歷史。

  在市場經濟社會里,不少人為攫取財富,踐踏人性,毀滅人倫,無所不用其極。

  即使在醫學界,草菅人命,乘人之危,坑蒙詐騙,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以中國醫史作為當今醫學界澄澈的參照,作為對當今唯利是圖的人的棒呵,積極意義是明顯的〔2〕。

  (2)中國古代的醫學偉人。

  常帶著實事求是勇敢探索的精神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從事醫療活動。

  因而他們在當時以致對后世都具有模范作用。

  從張機到后來的金元四大家,溫病學說大家,他們無不是科學地牢記前人,批判地吸收前人經驗,大膽提出自己見解,創立自己學說,推動中國醫學事業不斷發展,從而不斷地促進人類的進步。

  2 不同的社會時代有不同的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在不同歷史階段和科學發展水平條件下,人類為保護健康與疾病作斗爭時觀察、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標準形式和方法。

  歷史上曾有過多種醫學模式。

  (1)西周時已確定了一整套醫政組織和醫療考核制度:置醫師,掌醫之政令;又分醫學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等,為醫學分科之始。

  當時政府機關已設官員掌管藏冰,變火,以救時疾。

  公元前五世紀,醫學家秦越人(扁鵲)診病已用望、問、聞、切的診斷法,尤長切脈診斷。

  (2)現在正面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3〕。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人的屬性的認識,包括了人的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由生物層次探究到社會層次,醫學模式增加了心理與社會的因素。

  心理―社會因素在舊的模式下,不會因不被認識而不發生作用,也不會因被認識而替代生物因素。

  心理―社會因素因其影響生物因素成為醫學模式的內容,但醫學的載體仍然是人體生命,醫學所研究的本質上依然是人體生命過程。

  因而新醫學模式并未使醫學超出自然科學的范疇,而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科學―實質上就是社會醫學〔4〕。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重視生物因素,也同樣高度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與健康的影響,甚至在此認識上形成了社會醫學、心身醫學、臨床心理學等一系列新興學科。

  它認為人類健康的維護取決于醫療技術、生態環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衛生保健政策、經濟發展等因素,也起著某種程度的決定性作用。

  這種醫學模式不僅從觀念上對健康與生命作出了這些理解,而且開始從醫學角度對之進行論證,如不同文化心理的人群對于疼痛的忍受力、

  心理因素對糖尿病治療的影響、醫患關系對老年患者康復的影響、嚴重自然災害對兒童精神健康的影響等等研究。

  這些研究不斷地從實踐上證明了這種醫學觀符合于人類健康維護的需要。

  也正因如此,它才在醫學領域實現了還原論與整體論、醫學技術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有機統一〔5〕。

  3 醫學的社會性對醫務人員的要求

  如今醫學社會工作者的足跡已遍布世界許多國家的醫院和社區。

  醫學社會工作者的任務是關注患者的社會屬性,把握患者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擔醫護技術之外的社會工作,擴展有利于患者和家屬應對疾病、死亡等方面的社會心理調適工作,

  提高患者的適應能力,調動患者機體內在的自愈力,構建醫療技術之外的另一條途徑,促進患者盡快康復;目的是強化醫療服務的人文關懷與照顧;與醫護人員一起努力實現醫療的“全人”服務目標。

  目前應把化解醫患矛盾、降低醫療糾紛作為工作重點。

  通過醫學社會工作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樹立良好的醫院形象,提高醫院聲譽,增強醫院競爭力,最終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1)醫學服務于社會,僅有醫學是不夠的。

  若說醫學的社會實現“是一門社會科學”可謂恰當,甚而可言為“一門大范圍的政治學”。

  在使用醫學過程中進行的衛生服務機構研究、衛生經濟學研究、技術及標準評估、決策分析等已不可能是醫生所能完成的任務,需要有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的加入。

  醫學必須與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等一起,共同實現社會賦予的使命。

  基于這一點,醫學應該超越狹窄的視野,在社會實踐中與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密切結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促進醫學在社會實踐中也不能只專注于醫學,

  社會同樣也需要戰略的眼光,主動運用經濟的、社會的手段,促進以醫學為基石的公共衛生體系在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醫學的社會實踐既要落腳于醫學,又不能孤立地依賴醫學,既要充分地利用醫學,又不能將醫學的范疇擴大化。

  (2)醫學社會工作關注的重點是患者的社會屬性,彌補單純生物醫學的缺陷,強化人文關懷照顧,實現健康服務模式的完善,為此有很多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需要與醫院其他部門協調關系〔6〕。

  例如,患者對診斷治療中的情況提出問題和意見,我們可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給予正確的解釋,但有些問題必須由醫護人員向患者和家屬說明。

  尤其當前醫學社會工作要特別協助醫患雙方的溝通和理解,了解患者和家屬的希望、要求和意見,及時反饋給醫院的管理者和醫護人員,改進醫院的工作。

  (3)社會工作具有國際公認的涵義,即以利他主義的價值觀念主導幫助他人。

  雖然社會工作的具體專業領域有所不同,但社會工作要充分考慮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體性,人道主義是最基本的職業倫理原則〔7〕。

  維護生命,關愛健康是醫學社會工作的第一價值原則,醫學社會工作者必須尊重患者,關心患者,一切從患者的健康利益出發,熱情、理解和真誠是應具備的基本品質。

  醫學社會工作者是經過專業培訓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社會職業角色,要以科學的助人技巧為手段,達到助人活動的有效性。

  他們要用廣博的知識、技能和價值為社會提供安全、有效和建設性的社會服務。

  我國現在不能要求過高,但經過一定培訓還是必要的〔8〕。

  價值理論是社會工作的靈魂,價值觀和倫理觀方面的培訓必不可少;社會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是基礎。

  社會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學習討論也很重要;醫學健康知識的具備有利于醫學社會工作的專業需要〔9〕。

  醫學既是一門自然科學,同時又具有社會性。

  我們所作的醫學社會工作還是初步的探索,還需要繼續努力,我們相信隨著社會轉型,醫學的發展,健康觀念的轉變,具有我國特色的醫學社會工作一定會發展、成熟起來。

  【參考文獻】

  1 蔡子微,胡懷明,侯維志.生物心理社會生態醫學模式初探.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4,5:23-242.

  2 梁浩材.社會醫學的歷史使命.醫學與社會,1998,11(2):1-3.

  3 袁震.論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臨床應用,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5-6.

  4 紅漫,慧曼.新世紀的人文醫學.醫學與社會,1999,12(6):18-20.

  5 郭照江.需要再次更新醫學模式.健康報,2003-11-15.

  6 秦惠基.醫學模式.生物報,2004-4-22.

  7 張金鐘.循證醫學的道德內涵子摘自.醫學與哲學雜志,2003,4:28-29.

  8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106-358.

  9 吳明拓.呼吁醫事立法正確調整醫患關系.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02,17(24):13.

【醫學人文論文】相關文章:

人文醫學論文06-17

醫學人文相關論文10-01

醫學人文教育途徑論文10-08

日本醫學人文教育論文10-08

醫學人文教育的文學的論文10-09

醫學人文精神與整體護理的人文關懷論文10-08

人文社會醫學教學改革的論文10-08

人文教育下的臨床醫學論文10-08

人文醫學調節醫患關系的探究及對策論文1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 亚洲日韩欧美内射姐弟|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播放不卡|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亚洲欧洲偷自拍图片区|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 色偷偷女人的天堂亚洲网| 肉色丝袜足j视频国产|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涩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制服丝袜先锋| 少妇精品导航| 中文无码不卡人妻在线看|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色欲四季|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伊人| 永久黄网站免费视频性色| 欧美猛男军警gay自慰| 香港台湾经典三级a视频|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午夜性刺激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女人叫床高潮大片| 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的网站| 国产又爽又黄又不遮挡视频|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院| 国产粉嫩嫩00在线正在播放|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