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理工院校法學實踐教學
理工院校法學實踐教學,下面帶來理工院校法學實踐教學的相關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理工院校法學實踐教學【1】
【摘要】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為實現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要,理工院校在法學專業人才素質培養方面應采用判例教學、模擬法庭、診所式教學相互配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構建重應用、重實踐、強能力的課程體系,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多渠道有機結合的培養機制,發揮理工院校在學科交叉培養方面的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法學教育。
【關鍵詞】 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法學
一、理工院校加強法學實踐教學必要性
理工院校法學專業的學生一直在就業上處于劣勢地位。
為改變此種困境,最根本也是最有必要的就是大力開展法律職業性的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職業技能。[1]各理工院校法學專業已將一些實踐教學活動明確地納入了法學教育計劃之中加以實施,但實踐教學模式卻仍然屬于傳統實踐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如,模擬法庭的真實性不強,帶有很多表演性質,難以發揮模擬法庭的訓練作用;旁聽法院的審判過程,操作性不足,學生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聽,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都無法調動起來,無法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工作能力和創造性的獨立思維能力;案例教學在運用過程中,學生通常缺乏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只好自問自答,達不到案例教學的輻射效果。
理工院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上述問題嚴重影響了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因而為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有機地引入新的實踐教學內容。
二、理工院校法學實踐教學模式選擇
(一)判例教學法教學模式
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判例教學法。
“判例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雖只一字之差,但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卻有著本質的不同,相比而言,判例教學法更具有“天然的實踐品質”。
[2]郎得爾曾指出:“如果你閱讀了大量的案例,特別是判決正確的判例,真理就出現在你的面前。”對理工院校的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極具借鑒價值。
(二)法律診所教育教學模式
診所法律教育是20世紀60年代從案例教學法發展出來并借鑒醫學臨床教學方法的一種法學教育模式。
學生在“法律診所”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處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詢,“診斷”他們的法律問題,開出“處方”,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并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
[3]美國學者科德林認為,在律師或法學教師的監督下,在學生從事實際辦案的過程中,培訓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即會晤,辯論,談判的技能及職業倫理觀念。
診所法律教育既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被廣泛而成功地應用。
(三)“五位一體”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指教學過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案例分析、審判觀摩、模擬審判、法律實習五種各自相對獨立,又有機結合的一體化的教學方法。
該模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理論課內容進行了必要的驗證。
這是實踐性教學主要功能之一,但這不代表實踐性教學的全部,實踐性教學有其獨有的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傳授的內容往往打破學科的界限,或是對學科知識的擴展,或是對多門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4]
三、重應用、重實踐、強能力的課程體系構建
在英美國家,“模擬法庭”是低年級的必修課。
“辯論技巧”是律師專業的必修課[5]。
而目前理工院校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課程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開設的課程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不是以法律技能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并重、理論性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為目的。
理工院校要推廣上述實踐教學模式并取得實效應開設以“診所式法律課程”和“模擬法庭課程”為主的一系列實踐性法學教育課程。
(一)診所式法律課程
目前,我國開設法律診所課程的院校側重點不同,如,清華注重調解項目,主要包括“勞動者權益保護”和其他“弱者保護”、“公民權利救濟”等;人大注重刑事案件;北大法律診所注重于民事爭議,主要是婚姻家庭問題和房屋租賃糾紛。
另外,武漢大學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等其他大學均通過診所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展開,大多以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為主,為社會貧困弱者提供法律服務。
理工院校要切實地實行診所式法律教育,就要根據自己的師資、專業特色等情況,并結合參加診所學習的大多數學生的興趣、社會對于法律服務項目需要的類型等進行權衡。[6]
(二)模擬法庭課程
模擬法庭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課程,對學生將所學法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司法審判和仲裁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實現培養計劃所設定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重要環節。
模擬法庭課的開設一定要在教學計劃中體現出來,使模擬法庭課成為教學計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有利于克服模擬法庭課開設的隨意性,也是模擬法庭課得以長期探索和運行的保障機制之一。
模擬法庭課程開展需要建立獨立的模擬法庭、制定模擬法庭的教學大綱以及配套的施行和考核辦法,制定完善的模擬法庭實施辦法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指導老師隊伍。
(三)判例研究課程
判例研究作為一門重要課程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引入說明性案例而是一個長期的、穩定的、參與人數眾多的課程。
參加者主要為本專業相關課程的核心教師,還可隨時邀請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師、其他院校的相關領域的教師參加。
為了增加理論研討和現實的聯系,還應當邀請相關領域的資深法官和律師參加。
除了老師和專家之外,主要的參加人為本專業高年級的學生。
對于一門專業課程的學習,應當用二分之一的課時按照傳統的授課方式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另外二分之一課時用于案例討論課的開展。
而具體課程如何設置,應當盡量由任課老師根據課程的進度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制定教學計劃。[7]
四、構建法律實務部門合作的法律人才培養機制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詮釋、推理、論證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實的能力,理工院校法學專業應與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開展深度合作,進行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
(一)確定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方案
理工院校應與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共同研究修訂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和培養法律實務能力的課程。
制定符合法律行業實際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標準,實現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銜接;創新課程體系,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實務技能及職業能力培養的;將可利用的司法資源納入法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學校-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聯合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
開展“雙導師制”“雙師同堂”教學改革,校內教師和法律實務部門共同承擔教學任務,提升學生法律實踐能力。
聘請資深法官作為法學專業學生校外導師、客座教授;法學專業教師到法院掛職,擔任人民陪審員等切實參與司法實踐活動。
雙師隊伍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具體實施;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指導實踐教學活動,并面向校內外進行宣傳服務活動。
(三)網絡資源建設
建設法學教育信息平臺,法院的網絡資源豐富,網絡資源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巨大的便利,學校與法院雙方共同建立案例庫,由法院提供歷年來的紙質或電子版裁判文書,由學校師生整理成電子版司法案例庫,通過網絡平臺提供優質教學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擴大法學專業社會服務功能和社會影響力。
網絡資源建設力圖實現信息共享、信息共建、知識傳承、知識分配以及教學互動、模擬法庭、司法考試、法律診所、教學信息等功能。
(四)校內法庭建設
建設校內法庭一方面有效利用校園資源為社會服務,彌補法院法庭緊張的現狀,另一方使法官走進校園,發揮實踐方面優勢。
通過增加校內法庭的開庭率,將案件庭審列入法學專業常態化教學內容,學生在學校內有更多機會參與聽審活動,法院參與法學專業的教學活動。
綜上,理工院校在與法律實務部門合作過程中應建立完整有序、雙方職責和任務明確、管理理念先進的實踐基地組織管理體系,不斷加強基地軟硬件建設,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保障實現有效地協調、溝通、組織和管理各項實踐教學活動。
同時理工院校應依托學校強勢專業和理工科教學資源,強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探索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法學專業內涵式發展道路。
校外產學研合作基地應圍繞理工院校法律人才的培養特色,以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為依托,建設法學實踐教育平臺,建立“高校―法律實務部門”聯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等教學基本建設、開展“雙導師制”“雙師同堂”“教學場所開放”等教學改革,建設校內真實法庭、青少年法庭及法律診所,建設司法考試培訓資源、案例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賈若山,劉斌.略論我國法學教育機制之完善――基于與美國法學教育的比較[J].浙江大學學報,2007(4).
[2]唐東楚.法律實踐性教學的“剛柔差別機制”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07(2).
[3]甄貞.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張蘭芳,李大慶.法學實踐性教學模式再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09(4).
[5]王晨光,陳建民.實踐性法律教學與法學教育改革[J].法學,2001(7).
[6]高國富.關于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思考[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
[7]趙廉慧.判例研究作為法學教學模式的意義和實踐方法[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0(1).
巧用修辭手法學哲學【2】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主要談了三種修辭手法在哲學教學中的妙用:一是用擬人激“趣”,它主要有兩種運用方式;二是用比喻搭“橋”,它主要有三個運用特點;三是用對比解“難”。
這三種修辭手法的作用歸根到底都是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關鍵詞]修辭手法 擬人 比喻 對比 哲學
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把這種手法運用到哲學教學中,能改變學生對哲學知識枯燥、晦澀、深奧、神秘之感,拉近哲學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活躍、有話可說。
修辭手法有很多,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要談擬人、比喻、對比這三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一、 用擬人激“趣”
擬人指的是借助豐富的想象,把物當成人來寫。
若把擬人手法引用到教學中來,能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活潑生動、簡單易懂。
擬人手法運用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把書本知識擬人化,增加了哲學知識的趣味性。
比如教學唯物主義知識時,筆者制作了一段動漫視頻:有一個人,它小的時候非常單純,認為自己就是水、火、氣、土等具體物質形態;漸漸的他長大一些,學的知識多了,認為自己是原子分子;最后他成為一個健壯成熟的成人后,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能夠辯證地看待自己。
把唯物主義三種形態看作一個人的成長三階段,一個階段特點與一種形態對應,使學生耳目一新,很容易就區分了唯物主義的三種形態。
二是用擬人故事的形式表達哲學觀點。
比如教學整體與部分的知識時,筆者首先給大家講了“木桶與木板”的故事。
木桶說:“我是整體,若沒有我,你們木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你們必須服從我。”木板說:“不對吧,應該說沒有我們木板,就沒有你木桶,憑什么要我們服從你呢?”木桶又說:“只有木桶才能盛水。
為了多盛水,你們要再長一些,并與伙伴保持一致,可不能鬧分裂啊!”木板說:“你要盛多少水,還得由我短板說了算。
而且我離開了你,照樣存在……”結果木板剛脫離木桶,就差點被水沖走,嚇得驚慌失措。
接著筆者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學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討論,而后積極主動到講臺前講述自己的觀點。
二、 用比喻搭“橋”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也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處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
把這種修辭手法運用到教學中就是把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從而理論聯系實際,使知識深入淺出。
比喻在哲學教學中的運用有三個特點:普遍性、多樣性、啟發性。
首先,普遍性是指絕大部分哲學觀點都可以用具體事例來打比方,比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以分別比作“碩果累累的大樹”和“開滿花而不結果實的樹”;整體和部分可以分別比作“某班級”和“某班的一個學生”等等。
其次,多樣性是指一個哲學觀點可以用很多實例來說明。
比如在教學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時,可以把水果比作矛盾的普遍性,把蘋果、香蕉等比作矛盾的特殊性;也可以把動物比作矛盾的普遍性,把老虎、獅子等比作矛盾的特殊性。
最后,啟發性是指“開導其心,使之領悟”。
在應用比喻這種手法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設疑,讓學生結合實例自然而然地領悟一些哲學觀點。
比如在教學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時,筆者引用了《韓非子・喻老》中的語句:“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接著設疑:“由此可以看出整體與部分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學生不用討論已經領悟了這句話強調的是“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三、 用對比解“難”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
把這種手法運用到哲學教學中,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主要采取列表的方式,比如把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作對比,可列如下表格。
總之,將以上幾種修辭手法運用到在哲學教學中,能夠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導學生的心智。
【理工院校法學實踐教學】相關文章:
法學實踐教學體系論文10-08
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探討10-26
淺析高職院校聲樂課教學的創新與實踐10-05
高職院校人文社科實踐教學改革10-05
法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研討的論文10-08
關于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論文10-08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論文10-08
淺析慕課對我國地方本科院校法學教學的沖擊及應對論文10-08
關于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的論文10-12
民辦本科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