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為了適應新世紀對學校教改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提出了研究性學習,并將其納入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載體。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學習模式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主動地進行學習,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三大特征。在其實施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發(fā)展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過程性和自主性等五原則。它徹底地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為全面深入地推進素質(zhì)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
為配合我校開展的“創(chuàng)新式教育”實驗研究,筆者大膽地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和實施原則“因地制宜”地“移植”到日常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探索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一、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1.新的特征:
(1)開放課堂,教師重組。學校圖書館、化學實驗室和常規(guī)教室三位一體,同時構成課堂。圖書管理員、化學實驗員和化學教師共同組成任課教師組,以化學教師為中心,三地多人展開教學。
(2)“自主性”和“主導性”相結合。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教材和大綱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自己選擇要探究的問題,探究的方法和地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不可缺少的組織者、指導者、評價者,同時又是參謀、助手、顧問和咨詢者;既有師道尊嚴的一面,又有平等交流的一面。
(3)“實踐性”和“書本性”密切聯(lián)系。實踐的核心必須是課本的重難點,實踐的過程必須是用化學知識和原理去解決或解釋與其相關的實際問題。
(4)“過程”與“結果”必須兼得。強調(diào)在課堂上探究的問題及所形成的能力與水平,以及在過程中有所“悟”的知識或原理,都必須符合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
(5)“雙基性”和“創(chuàng)新性”相互倚重。學生必須在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才能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于創(chuàng)新的天空中。
(6)必須注意實效性。課堂中,研究性學習的內(nèi)容要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從課本精心挖掘出來,確實是值得學生探究并有能力探究的內(nèi)容,不可濫用,必須考慮時間和效率的比值。
2.新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獲得親近化學和探索化學問題的體驗,同時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初步接觸科學研究的模式:
(2)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發(fā)現(xiàn)化學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種化學信息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學會合作與分享。
二、實踐和探索
以高一新教材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環(huán)境保護》為內(nèi)容,以筆者所教的本校2001級1班和2班分別作為對照班和實驗班,1班按傳統(tǒng)授課,2班進行課堂教學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初步實踐。
1、開題階段
時間為第一課時,教師首先介紹整一章書的學習目標和任務,介紹知識體系和重難點分布。
第六章《硫和硫的化合物環(huán)境保護》的教學目標如下:
第一節(jié)氧族元素
(1)初步學習運用理論知識(元素周期律)指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
(2)了解氧族元素的原子結構與其單質(zhì)和化合物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
(3)了解單質(zhì)硫的化學性質(zhì);
(4)常識性了解臭氧和過氧化氫,初步了解保護臭氧層的意義。
重難點: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zhì)的關系(周期表中“位—構—性”的關系);氧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遞變規(guī)律。 第二節(jié)二氧化硫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zhì)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zhì)(與水反應、與氧氣反應、漂白性);
(3)了解二氧化硫?qū)諝獾奈廴竞头乐刮廴尽?/p>
重難點: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zhì)。
第三節(jié)硫酸
(1)掌握硫酸的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酸性、脫水性、吸水性、強氧化性);
(2)了解硫酸的用途;
(3)掌握檢驗硫酸根的方法和原理。
重點:濃硫酸的性質(zhì)和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難點:濃硫酸的氧化性。
第四節(jié)環(huán)境保護
通過參加環(huán)境教育活動,學習一些環(huán)保知識,增強環(huán)保意識。
針對重點和難點,筆者給出建議研究的問題。然后,全班按事先分好的9個小組,以競標的形式爭搶問題或自己提問;
建議項目如下:
(1)氧族元素與堿金屬、鹵素的比較研究;
(2)臭氧和過氧化氫的介紹;
(3)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zhì)(除漂白性以外);
(4)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研究;
(5)二氧化硫?qū)諝獾奈廴厩闆r和對策;
(6)鑒別濃硫酸和稀硫酸;
(7)鑒別硫酸根時,某些離子的干擾和對策;
(8)硫酸的用途;
(9)濃硫酸的強氧化性和酸性。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模式,符合新大綱、新教材的指導思想,是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必由之路。但研究的問題不宜太深、太廣,也不要每一節(jié)課都研究,每一個問題都研究。我們認為,學生既要發(fā)現(xiàn)式學習,又要有意義地接受式學習。研究性學習模式并不排斥其它的教學模式,只有與其它教學模式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被越來越多的師生所接受和實踐。
【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論文】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論文10-12
支架式模式在高中化學中的可行性論文10-13
初中化學復習課革新學習模式教育論文10-13
兒科護理中人性化管理模式的運用論文10-13
物理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方法研討論文10-13
關于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中的運用論文10-13
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報告03-25
管理學原理在酒店管理實務中的運用論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