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深化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加強臨床思維培養論文
臨床思維是指醫生面對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綜合運用醫學理論知識,結合各項檢查結果,對疾病進行診療的過程,是一個積極思考辨別的過程[1]。由此可見,獨立的臨床思維能力是合格臨床醫生的必備技能。在醫學生的臨床見習、實習等臨床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很關鍵,但培養效果欠佳: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老師所做出的診療結果。這反映了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以單學科為模式的理論知識講授和被動地知識灌輸是其關鍵,前者導致學生所學知識體系缺乏系統性;后者導致缺乏理論與臨床脫節、學生缺乏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等[2]。中醫院校現代醫學的學時有限,上述問題更突出。何時對醫學生,尤其是中醫院校的學生進行臨床思維的培養,從而更利于臨床醫生的成長,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校目前正在大力開展西醫基礎醫學的教學改革,按照“以器官系統為主線,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發病機制到藥物治療原理”的原則,對基礎醫學課程進行整合,實行模塊化教學,呈現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在每一系統結束之際,增加整合該系統以及相關系統知識的PBL教學,注重臨床思維觀念的滲透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兩輪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臨床思維的培養不能局限于臨床實踐中,應該從多環節人手,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始終;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也必須注重臨床思維的培養,課程整合和PBL教學是培養臨床思維的有效手段[3];整合課程教學計劃的合理性是培養臨床思維的關鍵,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是培養臨床思維的重要保障,而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則是培養臨床思維的重中之重。
―、制定課程整合計劃
整合課程按照三個模塊進行整合,即正常人體結構相關課程的整合,生命科學基礎知識相關課程的整合和人體器官系統相關課程的整合。“人體器官系統相關課程的整合”是三大模塊的核心。以心血管系統為例:該模塊以心血管系統為主線,以正常形態結構和功能代謝為基礎,學習本系統常見疾病的發生發展,針對病理變化和病理生理機制學習相關藥物治療及診斷學基礎。通過系統內的縱向聯系,培養學生從結構是功能的基礎、機能代謝異常則導致癥狀體征的出現,改變異常機能代謝則是藥物作用的靶點,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系統內部層層遞進的K床思維模式。
以PBL教學方式為載體[4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知識系統學習完成后,階段性給予PBL案例。綜合實驗與PBL案例相結合,如消化系統疾病切片觀察時,以正常肝組織一乙型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為主線,提供4張切片,配一個PBL案例。簡述:患者乙型肝炎病史,因肝癌晚期人院。因飲食不當誘發肝性腦病死亡。尸檢提示,肝臟有假小葉形成和腫瘤結節。案例設計思路:患者有長期乙型肝炎病史,因肝癌晚期人院。住院期間,因飲食不當誘發肝性腦病導致患者死亡。尸檢提示,肝臟有肝硬化表現和腫瘤結節。重現疾病的規律性發展過程,讓學生虛擬為病理醫生,對不同時期肝臟病變進行病理描述;讓學生虛擬為臨床醫生,對患者的疾病發展過程進行總結,給出最終診斷;并就案例中患者出現的臨床表現從病理學與病埋生理學角度進行解釋;最后給予開放性話題,對于患有肝臟疾病的病人,應如何護理。通過虛擬臨床場景,實現角色轉換,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
在器官系統模塊結束后,開設綜合實驗、創新機能實驗課程。實現實驗內容的有機整合。在實際操作的同時,構建虛擬實驗平臺,將實際動手操作與虛擬實驗室平臺相結合,拓展學生的眼界。通過單獨開設實驗課程,既可以驗證基本理論,又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二、實施形成性評價
改變傳統的“一考定乾坤”的局面,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效果評價,從小測驗,BB平臺的參與度,課堂表現等多方面綜合評價,每18學時為一個考核單元,教師及時將考核結果反饋給學生。這種形成性評價方式利于老師及時發現不良狀況并及時想辦法改善解決;利于學生及時發現并解決自身問題,積極參與教學,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變傳統的以記憶性知識為主的考查方式,注重客觀性技能考試、病例分析考試,將臨床思維的觀念滲透在考核過程中。'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在課程整合后的首輪教學中,我們發現各學科老師依然按照傳統方式講授該模塊中涉及自己學科的知識,并沒有嚴格意義上實現知識的真正有機整合。教師自身素養不高是難以適應課程整合的關鍵。因此,師資培訓是關鍵[6_7]。真正的結合要從教師知識結構上人手,教師需要突破本專業學習其他專科的知識,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間聯系,教師對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是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加強集體備課制度,重視不同課程間內在聯系,保證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進一步明確知識點上下游的聯系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教師不再強調哪些知識屬于哪門專業課,教師需突出每個系統中各種知識的聯系與運用。對不同課程間的聯系樞紐,老師只需點到為止,但可通過反復強調達到學生對重要知識點強化記憶的效果。如:講授氣管及支氣管組織學結構時,被覆黏膜上皮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要跟學生說明纖毛結構具有自凈功能,在不利因素長期刺激下,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會化生為鱗狀上皮,雖然局部的防御能力增強,但自凈功能缺失,從而為疾病發生奠定物質基礎。何為化生,化生會帶來什么后果則有后續病理學知識來明確。
講授細胞的適應性反應“化生”時,以支氣管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化生為鱗狀上皮為例進行講解,并要進一步說明正是因為化生的鱗狀上皮可發生癌變,支氣管肺癌才有鱗癌這一組織學類型。“結構決定功能”的觀念要滲透在教學中,組織器官有正常的結構才有正常的功能,疾病狀態下,組織形態結構改變,功能代謝亦改變,從而體現為臨床變化。因此,基礎知識講授時,需要向前延伸一步,向臨床跨一步,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會更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4]。
基礎授課教師進臨床是提高教師素養的關鍵一環。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作為橋梁學科,研究對象實現了由正常機體到患病機體的過渡,要求授課教師具備一定的臨床經驗。我校安排基礎課程教師輪流到附屬醫院及共建醫院的相關科室進修,這一舉措促進了老師臨床知識的豐富與積累。提高基礎教師的臨床思維能力,并將之貫穿于基礎教學之中。
總之,模塊化教學利于呈現知識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學習,符合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強化學生對“人體整體觀”的認識,強化學生對“結構決定功能”的認知,強化學生對疾病的認知,利于學生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的培養。PBL教學促使學生能夠盡早形成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開放性話題的設置有利于開闊學生思維及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早期地進行臨床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讓學生形成一種主動的思維習慣,將推動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曾勇,魯映青.論臨床思維概念[J].醫學教育探索,2005,4(I)-.4648.
[2]金為民,周栩,段茗玉,等.醫學生獨立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初探[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M,17(5):850-853.
[3]宋國杰,睢鳳英,曾憲智,等.醫學生臨床思維培養訓練應何時與怎樣開始?——基礎醫學課程開展PBL教學的戰略思考與實踐[A].2012年浙江省醫學教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
[4]杜歡,范英昌,姜希娟.強化臨床思維的中醫院校病理教學探索[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2(3):174-175.
[5]邊育紅,張大川,周會芳,等.中醫院校現代醫學基礎課程整合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5:54-55.
[6]張云莎,杜歡,蘇金玲,等.中醫院校的病理學教學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2):87<88.
[7]王晨,杜榮輝,徐力致,等.基礎醫學教育中課程整合的探索[J].生物學報,2014,49(4):19-21.
【深化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加強臨床思維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臨床醫學教育視覺思維能力培養的論文10-09
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論文10-09
創新思維培養的小學教育探析論文10-09
臨床研究生的培養趨勢論文10-09
中職數控專業課程的整合論文10-12
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論文范文11-13
初中化學教學的思維能力培養論文10-09
初中數學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論文10-09
小學數學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論文10-09
臨床醫學課程改革途徑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