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史的教學論文
物理學史的教學論文【1】
摘要: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有重要的的作用,所以重視物理學史的教學至關重要。
關鍵詞:物理學史;教學
我們陜西省從2010年首次實行新課程高考,理科綜合中的物理部分也將物理學史的考查列入重點考查(比如第14題),筆者認為,這正體現了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有重要的的作用,可見,在教學活動中,物理學史教育是中學物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
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
只有當學生學習有了興趣,才能表現出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才能在學習中發揚開拓和探索精神,以頑強毅力去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把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發生的現象、問題與教材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現實意義。
同時,還須把歷史引入教學中,把科學理論的建立,科學發現的過程,科技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用生動事例展示給學生。
并通過了解物理學家的生平、各學派間的爭論以及尚未解開的物理課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從中學習到物理學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知識。
二、有助于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分單元講解、分析發展史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和科學知識的運動過程,而且有助于學生按規有的形式和體系來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識,從而逐步掌握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
例如,在講高二年級“磁潮和“電磁感應”的時候,以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為線索,向學生介紹人類對磁及電和磁關系的認識過程。
通過講解安培、法拉弟和愣次等人在揭示電磁關系工作中的艱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學生在有了對電磁發展總體認識基礎上,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左、右手定則、法拉弟電磁感應、愣次定律、磁通量等關鍵點的把握。
物理學發展史是人類探索自然規律的歷史。
通過史料教育學生,可以培養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科學意識。
例如,通過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倫琴射線的發現等生動事例,激發學生對科學家的敬重之情,進而培養學生求實、嚴謹的科學意識與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良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物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有著輝煌的成就。
例如,在理論著作方面,《墨經》中對力學、光學的論述;《天工開物》中關于簡單機械的記述;《夢溪筆談》對磁角的論述,《考工記》中關于工程技術,聲音傳播的記載等在當時都是遙遙領先于世界各國,就是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在實用技術方法,更是舉不勝舉。
指南針、地球儀、渾天儀、船閘、石拱橋、火箭等,都是我國最早發明的。
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介紹我國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的杰出貢獻,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古代燦爛文化,激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由于眾多物理學史料中有很多品德教育素材,將品德教育與知識教育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發揮物理學史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如伽利略為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教會終身監禁,利赫曼為引雷電而捐軀,居里夫人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法拉第舍棄榮華富貴,幾次拒絕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亞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懷疑精神等。
這些科學家不畏艱險,不惜生命,不慕利祿,不怕權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質,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獻身科學的探索精神,為以后的學習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有助于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中學物理教學內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物理學發展歷史,闡明概念、規律。
結合物理學特點,進行物質第一性、物質的運動性和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教育,可以使學生從中領會其中所包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紓�介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我們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戰勝”這一哲學觀點滲透進去。
相對論的建立打破了統治三百年之久的牛頓時空觀,開辟了物理學新領域。
但是,在相對論最初提出來的時候,并沒有被大多數物理學家所承認,反而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甚至出現對愛因斯坦進行聲討和人身攻擊的事件,然而,真理是不可戰勝的,不管反對的勢力如何強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理論和實踐日益證實了相對論的重大意義和作用。
在今天,它被廣泛應用于天體物理學、字宙學和原子核物理,而目不斷被實驗所證實。
伽利略認真讀過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等著作,認為其中許多是錯誤的。
伽利略依靠工匠們的實踐經驗與數學理論的結合,依靠他自己敏銳的觀察和大量的實驗成果,通過雄辯和事實,粉碎了教會支持的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思想體系兩千多年來對科學的禁錮,在運動理論方面奠立了科學力學的基石。
所以,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大物理學史方面的教學力度。
總之,這既是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01.7.8―15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3,14―17,139111-141
[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物理教科書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培養物理學習興趣【2】
【摘 要】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和趨近的傾向,是推動學習最有效最直接的原動力。
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傾向是和人的情感相聯系的一種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積極最活躍的成份。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采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本文就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筆者的見解。
【關鍵詞】物理;興趣;培養
學習興趣的產生與教學有密切的關系。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主要在于教師使學生讀學習活動有興趣,其方法為:一、加強和改革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師授課時要有良好的教學藝術。
一、 加強和改革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都以實驗事實為依據。
實驗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視實驗,才能使物理教學獲得成功,學生只有通過實驗觀察物理事實,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
1.通過趣味新奇的物理實驗演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他們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講授"完全失重的液體是否會對浸沒其中的物體產生浮力"問題時,可讓一個學生拿住一個底部刻一小洞的裝滿水的瓶子,用手按住小孔,松手時發現水流出。
接著讓學生把這個瓶子拿到高處使之作自由落體運動,讓同學們注意觀察試驗現象,結果發現瓶內的水沒有流出瓶子,找同學分析原因。
一試驗是因為靜止的水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水受到其他水的壓力的作用流出瓶子。
壓力產生是因為上部水的重力對下部水有壓力的作用。
二試驗的水沒有流出,再找同學分析原因,提問水是否受重力,這時水的重力對下部的水有壓力作用嗎?沒有壓力作用,因為此時水沒有流出來,那水的重力產生什么作用,學生會回答,重力產生向下的加速度。
再提問浮力計算式和產生的原因,計算式是:F浮= 液 gV排, , 產生原因是上下表面的壓力差,作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由于內部沒有壓力,就沒有上下表面的壓力差,不會對浸入其中的物體以力的作用。
再做一個試驗,在瓶子底部固定一彈簧,彈簧上面連接一木球,再向其中倒滿水,觀察彈簧長度變化,再讓瓶子作自由落體運動,觀察彈簧伸長量怎么變化并分析原因。
讓學生對小木球受力分析以加深印象。
這樣就會使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印象深、易理解、記得牢。
通過實驗演示,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實驗導入新課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懸念,然后通過授課解決懸念。
每節課的前十幾分鐘,學生情緒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師能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根據欲講內容,做一些隨手可做的實驗,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如在講動量和沖量時,讓兩支相同的粉筆分別從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鋪墊的桌面上,可以發現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筆斷了,落到厚毛巾墊上的另一支卻完好無損,老師由此引入動量和沖量知識的講授。
又如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點時,水必往下灑,但從實驗結果看卻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沒有下落。
接著使轉速慢下來,學生們會發現慢到一定程度后水會下落,接著提出問題:要使水不落下來,必須滿足什么條件?從而引入課題,使學生在好奇心理的驅使下進入聽課角色。
通過演示實驗,使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學生感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增加"實用時間",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二、教師授課時要有良好的教學藝術
1.生動風趣,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
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
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
2.教師授課時,要有豐富的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情趣。
豐富的情感,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教師道德情操的要求。
一個教態自然的優秀教師,走進課堂應滿臉笑容,每字每句都對學生有一種熱情的期望。
大多數學生的進步都是從任課教師的期望中產生的。
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能增強他們的理智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能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學一方面是進行認知性學習,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兩者結合得好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
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恐懼心理。
當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時,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授課時的語言、聲調、動作要富有感染力。
準確的措詞、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繪、柔和的聲調、富有表現力的動作表情融為一體,可使學生在45分鐘內不僅學到物理知識,而且還有一種美的享受。
在對物理概念、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進行敘述時,要做到抑揚頓挫,聲音的高低、發音的長短、感情的運用等,都要求教師根據具體內容進行精心設計。
3.講述有趣的物理現象、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介紹物理學史的發展、物理學家的情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如"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會使學生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再如"愛迪生和白熾電燈"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了科學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體會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一道理。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的解頤笑語,有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智中見志的特點和功能;生動有趣的實驗,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
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物理學史的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物理學史在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物理學史教學模式初探論文10-08
物理學史教學質量論文推薦10-07
物理學史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的作用論文10-09
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分析論文10-08
物理學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論文10-08
物理學史的課堂教學10-08
物理學史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啟示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