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物理教學簡析論文
物理與數學是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的,隨著數學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不斷廣泛成熟,相信越來越多的高中物理教師會加強對此的認識,加強對數學方法的運用,從而推動我國教學改革更進一步執行,革新我國高中物理教學理念、方法與模式,培養出更多高端物理人才。
第1篇:高中物理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引導
摘要:
學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符合了國家“科教興國”的舉措,也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高中學習物理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平臺,高中物理的知識點,有一定適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所以應加強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高校培養一些有能力的學生,也是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能力培養;因材施教;物理教學
創新,已經進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時代在發展,也要求我們學會創新。
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教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他們創新,讓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這樣,才會有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也是我們對同學們的責任。
創新首先要敢于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才是創新的源泉,只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才會有利于未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進步。
我們在物理教學的課程中,應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要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引導。
一、理解創新的意義
創新,顧名思義,就是在平常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事物,能給人們的生活中提供幫助。
創新能夠給社會提供發展,給社會帶來益處。
在高中階段,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的課程中,有利的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進而可以使同學們創新意識得到進步,增加學生的學習成績。
二、老師在引導學生創新中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
要想正確的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引導,首先老師們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正視教學理念,改變以往的物理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思想,應更加注重同學們學習能力的增加,真正實現國家對于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取得進步。
老師們應主要幫助同學們提高創新能力,在課堂的學習中,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老師應站在一個為學生提供幫助的角度。
老師應在課堂上讓同學們都參與進來,而不能像以往那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老師講的知識,要讓同學們多動手做實驗,自己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學習。
同時,老師要多和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多鼓勵學生,認可學生,這樣學生和老師之間就會彼此尊重,他們之間也會有一個很好的關系。
三、尋求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老師要主動尋求適合同學們的教學方式,促進學會少年學習成績的提高,增加學生的創新能力。
讓學生學會自覺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會引導學生慢慢培養創新能力。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起同學們對于物理的興趣
同學們只有對物理課程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會主動的學習物理,這樣也更會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比如,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先談論一些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有關物理的現象,使學生對于物理的理解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然后慢慢地轉到課本的學習,同學們也不會像以往一樣對物理沒有一點興趣。
老師也可以在學習每一個新知識點的時候,先對學生提問一些問題,讓同學們自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在課本中查找來尋求問題的答案,通過這種方式,同學們既學會了課本中的知識點,又增加了對于物理的興趣,學生自己思考問題,這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同學們物理成績的提高。
2、在課堂上合理地提出問題
創新的開始,往往都是先提出了問題,只有在一件物品原有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才會有創新。
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提出問題,引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好奇心,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燃起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這樣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取得進步,顯然,同學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也會取得進步。
比如,在研究伏安特性曲線時,“怎樣才能測出伏安特性曲線,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會用到哪些儀器,怎么做”,這樣同學們會經過思考去做這個實驗。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在創新的道路上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3、支持同學們進行多種方式的實驗
動手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實驗課程需要同學們做實驗,同學們大都會按照課本中所介紹的實驗方法做實驗,這種方法固然是沒錯的,但是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沒有起到實驗應有的效果,不能使學生的思維發散開來。
因此,老師應支持同學們自己找實驗的另外的方法,發散學生的思維,學會自己找到合適的實驗方案。
只有使得同學們在思維方面取得進步,才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由以上內容可知,在高中階段,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要想有效地在學習中對同學們創新能力進行引導,首先應該讓學生對物理的學習有興趣,而不是因為升學的因素不得已才學習,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會獨立思考,慢慢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這樣,同學們可以進行多角度的思索,提高自己的思考問題的能力,老師也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過合適的教學方法,合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也為他們未來為社會作貢獻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有利于同學們成為全面發展的學生。
第2篇:高中物理教學中數學方法的應用
摘要:
作為一種學科、一種模型,數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優勢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日漸顯現,數學方法既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物理問題解決能力,又能夠將物理概念、規律形象直觀的表達出來。
鑒于此,本文首先介紹了高中物理教學中涉及到的主要數學方法,然后對高中物理教學對物理問題的解決應用數學方法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深入探索。
關鍵詞:
數學方法;高中;物理教學;應用途徑
長期以來,物理學科始終是很多理科生的弱項與學習中的難點,尤其是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具有理論抽象、內容復雜,規律、定律、概念繁多的特點,采用一般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而應用數學思想、數學方法來解決物理問題,大量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對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物理問題解決能力具有重要影響。
一、高中物理教學中涉及到的數學方法
就目前而言,很多數學方法都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得到了應用,這些方法主要有函數(三角函數、二次函數等)、方程(圓方程、橢圓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極值(均值不等式、函數求極值等)、幾何圖形法(拋物線、正弦、余弦曲線、向量、三角形的全等、相似等)、數學模型(數列、數形結合、數學歸納法等)[1]。
不同的數學方法適合應用在不同的物理教學內容當中,適合用于解決不同的物理問題,即高中物理教學對于數學方法的應用應遵循契合性、適用性、合理性原則,這樣數學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學方面的優勢才能得到有效發揮,物理教學有效性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從當前高中物理教學對數學方法的應用來看,主要分為兩大方面:第一,對于物理問題的解決運用的主要是數學模型。
在解決一些物理問題時,采用數學模型方法找出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基于定性定量分析,從結構角度出發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通過該模型對物理問題提供的條件進行梳理和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如幾何法、圖形法、代數法等。
第二,對于物理知識理論的學習運用的主要是數學邏輯思維和方法。
物理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本身邏輯性很強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無疑可以強化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更深刻的來認識和剖析事物的本質與發展規律[2]。
二、高中物理教學應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學生物理與數學知識的結合能力
運用數學方法開展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這樣的思維能力———善于用數學思維、方法、理論來學習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視野和問題的解決思路靈活、開拓。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加強學生自身對物理與數學的有效結合能力是基礎和關鍵,只有學生本身形成這種意識,養成這種習慣,才會以主動方式去運用數學方法,才可能提高物理成績[3]。
高中物理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將物理教學內容中數、理聯系緊密的、典型的、較為綜合的問題篩選出來,加以合理的分類歸納,引導學生嘗試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些物理問題,并主動尋求數學老師的指導與幫助,向數學教師詢問那些數學知識、方法可以運用到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物理問題的解決當中。
以這種方式在長期不斷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數、理結合的思想意識不斷增強,對于高中物理教學中涉及到的數學方法掌握不斷豐富、熟練。
例如,在學習物體的運動規律,聲波、光波的傳播規律時可以運用數學中的向量來解決物理運動方面的矢量運算問題,運用三角函數來表示質點的運動軌跡,運用極值法求解物理中的極值問題,電磁感應、電場分布等可以運用幾何圖形來學習等。
(二)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思想來推導物理公式、規律
對于物理公式的記憶由于公式多,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甚理解,造成了學生記憶的困難。
物理公式作為科學家們長期不懈探索驗證的重要成果,是解決物理問題的核心,準確記憶各章節物理公式,全面掌握重要的物理公式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以學生為中心,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物理公式,教師應運用數學方法來開展物理教學,根據物理課堂教學具體內容,選擇適合的數學方法。
例如,在學習直線運動相關知識時,對于速度、加速度、位移之間的關系和公式的學習,可以運用數學知識中的極限定理、幾何圖形來表示物體作直線運動的軌跡與規律,用矢量運算來描述速度與位移的合成分解[4]。
在多種數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下,物體的直線運動規律、軌跡、與之相關的參數變量表示和求解變得更加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吸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物理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公式推導與記憶能力。
又如,在研究質量與加速度之間關系時,根據物體質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的特點,可以先從簡單情況考慮,假設質量(或質量平方)與加速度成反比,即加速度與質量的倒數成正比,以質量倒數作為橫坐標、加速度作為縱坐標繪制坐標系,看直線是否過原點即可判斷出質量與加速度是否存在反比關系。
三、總結
總之,物理與數學是存在十分緊密的聯系的,隨著數學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不斷廣泛成熟,相信越來越多的高中物理教師會加強對此的認識,加強對數學方法的運用,從而推動我國教學改革更進一步執行,革新我國高中物理教學理念、方法與模式,培養出更多高端物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榮奎.高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能力的方法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李滌非.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5.
[3]何德力格日呼.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數學方法的應用[J].新課程(下),2015,07:202.
[4]白正欽.高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能力的方法與實踐[J].中華少年,2016,15:74.
【高中物理教學簡析論文】相關文章:
簡析公民文化與社會和諧論文10-07
簡析學前教育鋼琴教學改革論文10-09
簡析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論文10-08
簡析中國傳統鄉村建筑的落寞論文10-09
本科生實踐教育現況簡析論文10-08
現代高層建筑設計簡析論文10-08
簡析堆料機懸臂的靜力分析論文10-11
簡析教育信息傳播過程的數學描述的論文10-04
對知識經濟與工商管理簡析論文10-12
簡析東陽木雕藝術特色論文(精選11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