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心理學原則初探
摘 要: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應預測學生在課堂上可能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貫徹教學法方面的教學原則外,還必須遵循物理教學的幾個基本的心理學原則。即積極思維原則、心理邏輯原則、促進遷移原則和雙向反饋原則。
關鍵詞:物理教學 心理學原則
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應預測學生在課堂上可能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貫徹教學法方面的教學原則外,還必須遵循物理教學的幾個基本的心理學原則。即積極思維原則、心理邏輯原則、促進遷移原則和雙向反饋原則。
一、積極思維原則
學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而且“教”與“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喚起學生積極思維是高效課堂的基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方式,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要求教師要善于創設“憤”和“悱”的情境,用創設情境以激發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
(1)用比喻創設情境
恰當、通俗、生動、形象的比喻,講解抽象的物理知識,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比如,在教授“氫原子能級結構圖”時,為了說明處于低能級的基態的氫原子很穩定而處于較高能級的氫原子不穩定且會自發地向較低能級的躍。我打了個比方:你站在地面上相當于氫原子處于基態,你站在一棵高大的樹上相當于氫原子處于激發態,你是覺得站在地面安全(穩定)還是站在高樹上安全(穩定)?你站在高樹上是不是隨時想下來?這樣通過打比方,學生就很容易掌握這個知識了。
(2)用故事創設情境
物理學史趣味性強,如能恰當結合教學內容巧加利用,必然妙趣橫生,引人入勝。例如:在教授牛頓第一定律之前,可這樣導入:伽利略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他通過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純屬思辯的傳統自然觀,開創了近代科學。伽利略的研究觸犯了羅馬教庭,他因此被判終身監禁。在此期間他寫了一生中最偉大的一書《運動法則》。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以及羅馬教庭的迫害使伽利略生活窘迫,健康水平下降,最終雙目失明,于1642年1月8日因病去世。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一年,在英國一個偏僻的鄉村里牛頓誕生了。后來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爾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力與運動關系的第一條規律,即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這樣講授,學生眼的“牛頓第一定律“不再是簡單的文字,而因散發著眾多科學家的生命氣息變得沉甸甸的。這些史實,可以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產生的背景,了解其來龍去脈.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
(3)用問題創設情境
教師要善于設問,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進取狀態。例如,在教授“摩擦力”這一內容時,首先舉幾個實例說明摩擦力的存在,如人走路靠摩擦力,在馬路上摔跤時搓爛了手也是摩擦力惹的禍等等,接著馬上提問:假如地球上不存在摩擦力時,世界將會變成怎樣?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再經過一到兩分鐘的討論,教師可以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可能性”給大家稍稍解讀一下,也可以說“等我們學完了摩擦力這個知識后,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一篇‘假如沒有摩梭力’的作文”.我想,學生對于“摩擦力”就真的是“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了。
此外,還可運用類比、巧設懸念和演示實驗等來創設情境。創設良好學習情境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開發智力的動力,是一切人才成長的起點。所以,教學中應使科學性與興趣性有機地結合,寓興趣性于科學性之中,以便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二、心理邏輯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邏輯規律,把物理知識結構的邏輯性、嚴密性與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有序性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掌握系統的物理知識的同時,提高物理素質和素養。
1.思維的連貫性
思維的連貫性,是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是緊密聯系、一環扣一環、而且是逐步深入的。
2.思維的有序性
思維的有序性,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具有嚴格的順序,而且是沿著一系列的臺階展開思維活動的。教師備課處理教材選擇教法時,應注意和中學生思維的有序生相吻合。欲貫徹好心理邏輯原則,就必須了解研究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的心理規律,使組織教材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適應中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和有序性的水平。
三、促進遷移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原有知識技能和方法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方法產生積極的影響,稱為正遷移(簡稱遷移),產生消極影響,稱為負遷移。
由于遷移是已有的暫時神經聯系痕跡的復活,并在新刺激物的作用下參與新聯系的建立或舊聯系的改組,從而使已有的聯系得到擴充和發展。所以遷移規律是一種心理現象。在物理教學中起著鋪墊作用和橋梁作用。物理學中經常用到促進遷移的方法是類比遷移,類比遷移是根據兩個(類似)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創造性、靈活性的猜測性。它可以開闊思路、啟迪思維,起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如:電場和磁場的類比,電場力、安培力和洛倫茲力的類比,電場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的類比,電勢能和重力勢能的類比,滑動摩擦力做負功引起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和安培力做負功引起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類比,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率和感應電動勢是磁通量的變化率的類比,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類比,在地球上處理天體問題的方法類比遷移到其它星球上等等。
遷移是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就是“為遷移而教”。但是遷移并不都是能夠自動實現的,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按照教學內容,設計有利于學生實現遷移的情境.促使學生受到啟發而進行遷移的嘗試,進而達到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雙向反饋原則
所謂“反饋”,是指某一系統將控制信息輸出以后、又將其作用的結果.作為信息送回原系統.用以糾正或調整它所發出的控制信息.這一過程稱為“反饋”。就教學系統而言、因教學是師生間的雙邊活動;故應貫徹雙向反饋原則,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活動得到的反饋信息來調控教學;學生從教師對其學習的評價與答疑等方面得到的反饋信息而改進學習。
課堂教學中的復習提問、課堂討論、獨立作業與課外作業和單元測驗等,都是為了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注意研究學生學習困難的心理因素,有時雖然發現了學生的疑問,只是給予直接地回答、而不研究學生產生疑問的原因,是違背“雙向反饋原則”的。欲貫徹好雙向反饋原則,必須做到師生間的信息流通渠道應該是“閉合回路”。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反饋及時,心理學研究表明及時反饋優于延時反饋。教師通過反饋信息,隨時進行課堂調控。反饋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判斷、糾正錯誤、彌補缺陷,切記教師包辦代替。
所謂教學經驗,就是歷年來教學反饋信息的寶貴積累,在教學中學生隨時會向教師反饋信息,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途徑取得反饋信息進行篩濾,及時調整教學控制節奏,使教學與學生心理活動同步,以期收到最佳教學效果。
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興趣,熱愛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獨立思考的品質都是學好物理的重要心理因素。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恰當地貫徹幾條最基本的心理學原則,有利于“教”與“學”的和諧與同步。
【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心理學原則初探】相關文章:
中職生數學教學中的“習題教學”初探10-05
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探究教學初探論文10-08
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物理文化10-08
關于高師音樂教學中應遵循的教學原則10-26
幼兒教育專業中的化學教學初探的論文10-04
古詩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初探-論文10-07
初探計算機英語教學中的案例應用09-30
簡歷中自我評價原則09-30